朋友在朋友圈写的故事:
“今天换窗帘,往墙上打孔,需要一个插线板连接电钻头。我把家里找了一个遍,没找到插线板。没办法,想到邻居家借一个用。敲了几遍门,女主人把门打开一条缝,我说:我是你的邻居,能不能借你家的插线板用一下。女主人说:我家没有多余的插线板。我不甘心,再一次说:能不能取下来给我用一下,用完就还回来。女主人还是那句话:我家没有多余的插线板。想着师傅还等在那儿呢,要是不能办事,岂不是耽搁师傅的时间吗?我试图再一次努力:可不可以把您用着的插线板,取下来,我很快用完就还你。女主人显然觉得我脑子有病,有点要爆发的神情,但却是平静的声音:我家没有多余的插线板。
还是师傅人好,看我借不来插线板,就说自己出去买。几分钟后师傅拿着插线板回来了,可我一看是个旧的,我问他:你是不是从哪里借来的?师傅说:我从物业借来的,花了20块钱
远亲不如近邻?这时代,看来啥观念都要被颠覆了。呜呼哀哉!”
我:小乐, 给你看个我朋友发的故事。
乐:看好了。你是不是觉得这个邻居有点小气?
我:我的确有点想法, 但是我想先听听你是啥想法。
乐:我其实觉得你这个朋友有点(小乐用手指敲了敲自己的太阳穴),她干什么要问三次啊?别人不肯借, 那就算了呗。
我:(我小喘一口气, 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觉得我这朋友思路有待商榷)我其实也觉得我这朋友有点让我看不懂了。我反倒觉得那邻居没啥毛病。
我:如果我有个多余的,我肯定借。 但是如果我家唯一的拖线板上插着电脑,冰箱,等等家用电器, 我想我犹豫一下也会借,但也会嫌麻烦, 我得把插头们一个个都拔下来,再借给别人。
我: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朋友, 她似乎非要邻居把拖线板借给她,哪怕是别人只有一个在用的。这说明了这个朋友有什么问题吗?
乐:她有点自私。
我:你觉得她有没有考虑邻居的难处。
乐:肯定没有
我:我们把这类人称之为?想想我们学过的底层代码?《请吧》那个绘本还记得吗?
乐:记得,每个小动物在自己享受了以后, 还能想到别人, 让别人也享受。
我:对啊,想想别人。你再看看这个朋友,她想到的都是啥?
乐: 都是自己想要的。 虽然她好像是为师傅着想,可是还是为了要自己家装窗帘。 有空问三遍,还不如楼下店里买一个,又不是很难的事,干嘛非要借啊。那个师傅倒是蛮正常的。
我:我也这么认为。 我这个朋友在这件事上好像是有点利己主义者了。
我:我们再来分析两个细节啊, “这邻居开条缝”,我朋友告诉她“我是你邻居”。从这两细节, 我们可以看出些啥?
乐:他们以前互相不认识啊, 至少很不熟悉。
我:是啊,我也觉得这两人以前肯定没啥互动。 不象我们和邻居爷爷奶奶小弟他们, 经常聊聊天,互赠礼物, 都挺熟的,所以有时候互相帮个忙也就很自然了。你的太姥姥,跟我说过一句话,不能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 就是说不能需要别人帮忙了,才想起人家。 不需要别人的时候,就不理不睬。
我:我们再分析下她的感叹:远亲不如近邻, 这句话中的远和近,的确指的是距离, 但我在想一个问题:是光指距离吗?
乐:应该不是吧, 但我说不清。
我:你看这朋友和邻居就住在隔壁,距离是挺近的,可是她们的关系亲近吗。
乐:我知道了,这个近还指亲近, 这个远指的是心很远
我:对,疏远。 我觉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好坏,不是单单由距离决定的。你看网校的班长,同学都离得好远啊,我甚至都不知他们在哪,但我会经常有他们离我很近的感觉,因为我们的想法相近,他们经常会说出我想说的话。如果谁有问题在网校一问,就会有人乐意回答你, 帮助你……近邻提供帮助的确比远亲方便些,但有个前提, 那得别人愿意帮你啊。
…….
******************************
这个故事令我颇多思考:
说是朋友, 其实没有互动,是小乐幼儿园同学的妈妈,可能是因为当年幼儿园有啥活动,加了她微信。 提一下,小乐的幼儿园是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学校, 据说是最正宗的蒙氏教育。 我其实很庆幸小乐读了这个幼儿园, 三个理由:一:老师没有一个不温柔的;二:从不强迫孩子学习。 如果孩子愿意, 可以在沙坑里挖一整天的沙子。三:近,家门口。 小乐的确是快乐地度过了一个童年。自然而然地,在这所崇尚新教育的幼儿园里也聚集了一批崇尚新教育的爸爸妈妈。非常注重自我成长, 家长经常聚会,召开读书会,这个朋友便是妈妈群里的带领者, 拥有很多粉丝。 可是很奇妙,我却怎么也进入不了她们的境界, 无论她们召唤我多少次。每天接送孩子,抬头不见,低头见,可我却总觉得和她们隔着啥…..可能是她们讲的太过玄妙,而我只接受的了接地气的理论……后来孩子大了, 这个妈妈不仅仅研究育儿了,开始研修潘麟的“生命科学”“皇冠瑜伽”“心经”“国学智慧”……每天她的朋友圈总是充满了正能量……她也以导师的身份时时刻刻地传递着正能量……我无法评论她所笃信的生命科学, 因为我不懂,可是这个拖线板的故事, 却让我陷入了思考……我也好像理解了我自己为什么始终对他们的圈子敬而远之……
我也把这个故事和石头阿姨讲了一下,石头阿姨说,你那个朋友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人家邻居不愿把拖线板借给她。石头阿姨没读过太多书,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以做钟点工谋生并且把儿子培养成大学生,直至娶妻生子, 一大家子生活很和美。不识字的石头阿姨的说法咋让我觉得比那高学历的朋友的感慨更让我比较容易理解……
朋友的这个帖子获得了不少赞,有人直接说,你那个邻居肯定是上海人,这些赞,这些评论,让我都要怀疑人生了,怀疑我是否正常了,我想到了班长说的部落,可能与他们而言, 我这个异族人是无法理解他们的部落语言或思维了……
我也试着换位思考了一下,为什么我朋友会因为借一个拖线板而有这样呜呼哀哉的感慨, 会不会她现在的圈子里都是无我的好人,都是利他主义者,以至于让她不适应面对正常的但有点自私的人?或者我可能潜意识里一直对她们的圈子有不太认同的看法, 所以这个拖线板也让我反应过激了?
一件小事, 可能我想多了,也希望班长和同学有空给个评论, 看看我是不是想偏了。
GMT+8, 2025-4-7 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