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核心素养家培养 返回首页

月亮妈的个人空间 http://xy.xfxynet.com/?1516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新京报

热度 4已有 414 次阅读2021-11-6 15:10 |个人分类:社会现象分析

字体:
新京报:  

考进名校才有未来的价值观教育,让一些学生把考上名校作为“终极追求”。这也造成基础教育阶段的“打鸡血式”奋斗,以及进入大学之后的迷茫与困惑。 为此还造就了“考霸”现象。一些考上大学的学生反复退学参加高考,除了通过考出高分可以获得奖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有考试才能体现其价值。可以说,这些所谓的“考霸”,在考试之外,不知道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人生价值是什么。 “复读12年,只想上清华”的故事里,也有学生对自我的错误认知。

就像唐尚珺一样,一些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个性、兴趣与能力。 不少中小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父母和学校的规划、管理。他们既不允许分析自己的个性、兴趣,也没有发展个性和兴趣的空间,父母和学校给他们规划出唯一的一条成才路:考高分、进名校,成为“人上人”。 为了牢固学生的目标,一边是无限抬高进名校,尤其是考进清华、北大后的荣光——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老师和父辈灌输给学生的,就是考进清北前途无量。另一边是对学生进行“恐吓式”教育,诸如“考不进一本没脸见人”等。 这种极端观念,貌似能激发出学生的最大潜力去达成升学目标,然而名校的录取指标是一定的,绝大多数学生注定难以实现“清北梦”。 

有的学生在自我教育中,逐渐认识到这一点,而有的学生则“一路走到黑”,他们畏惧成为升学竞争中“失败者”。 我国家庭的焦虑和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这种自我认知的巨大偏差导致。对个体人生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人格、身心、兴趣、想象力等,也都因只关注升学而被漠视。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升学是否成功,学生都会产生“空心病”的后遗症。 

近年来,随着推进高考改革,我国教育部门一直强调要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然而,在升学价值导向下,更多学校和家庭仍旧对学生进行的是成功学“励志教育”。 在此语境下,哪怕是“复读12年,就想上清华”这种生涯教育中的负面案例,也会变为励志教育的“光辉”材料,会被演绎为,有人为考清华,读完12年,再复读12年,你们付出这点儿算什么?这也是《高十》故事最值得警惕与深入反思的地方。 

目标vs工具 
自我认识
裹挟vs定力

路过

鸡蛋
4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冀ICP备17016543号

GMT+8, 2024-5-19 01: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站长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