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读后感
2021年2月
“基石”是个平实的词,不够“炫”,却能够准确传达我们对构建中的中国科幻繁华巨厦的情感与信心。
——姚海军
作为一个科幻爱好者,必然有自己喜欢的科幻作品,与许多人的选择一样,我心中的第一名也是刘慈欣的《三体》,是它带我走进了这个科幻的世界。作为第一,它当之无愧。
本书的作者刘慈欣(以下简称为“大刘”),不必说,也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大家了,更是中国科幻作家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三体》三部曲更是荣获了“雨果奖”,让中国科幻走向了世界。
本书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的人类突然收到了外星文明的信号,并在二十一世纪初被外星“三体”文明运用超技术锁死人类的基础科学从而逐渐向地球占领的故事。大刘从科学家汪淼着手写作,逐渐将读者带入到书中的宇宙。书中有许多地方耐人寻味,例如,大刘并没有用篇幅去描写三体文明的历史,反而是用汪淼玩VR游戏的情节逐步解释,介绍并探讨三体的历史。这部分情节占了极大部分,在读者的眼前展开了一个宏大的文明。更奇特的是,游戏中的角色都是些名流千古的历史人物,利用历史人物的更迭来展示文明的进化,就像书中“周文王制作万年历”,“墨子制作观星仪”,甚至是“牛顿发明人力计算机”这种我们无法想象脑洞层出不穷。我只能说“太神了”!
当然,只有这些令人称奇的脑洞并不足以让这篇作品获得如此高的美誉。这本书在科幻之下,还写了人心,写了人类的本性。从发现外星文明的好奇,再到外星文明降临后的恐惧,到处透出一种“叶公好龙”的感觉;还有人类内部的勾心斗角,为了自己心中的正确而杀害无辜的那种残忍,更有在绝望过后看到希望的那种像回光返照一样的激动,在大刘笔下无不体现了出来,这才是这本小说的本质。
披着宇宙的外衣,讲述人间的冷暖,这本书做到了将科幻与人性完美融合。大刘,不愧是将中国科幻推上世界高度的人。
电影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2021年2月
寒假里,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就到了过年的时候。这个仍处于疫情之下的春节,除了电影,似乎也没什么有趣的活动了。于是闲来无事的几乎看完了所有春节档的电影,虽然风格各不相同,但从中,我还是或多或少地看到了些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
现如今,随着国内的动画制作的不断崛起,各种人们所熟知的神话人物也被搬上了银幕。这个春节,随着《哪吒重生》这部电影出世,中国神话人物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哪吒,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地位不输花木兰、孙悟空,是许多人童年的回忆。这几年,这个人物不断被重新塑造,改编成电影,这次的《哪吒重生》也是如此。这部电影结合了科幻感极强的故事背景以及神话人物的角色和故事内核,融合了现代文化的潮流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使其受众于更多人。
不仅如此,我认为本电影的角色塑造也非常成功。原版哪吒自负自强,有责任心,善恶分明和对父母的情感都展现了出来。电影中的哪吒还重兄弟感情,虚心求教他人并且乐于助人,有着一颗外冷内热的心。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再塑造,完善了哪吒的人格,使其人物更加圆润饱满,也促进了观众对他的喜爱。
中华传统文化如今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仅仅从电影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它正在和现在的中国交汇融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影响着我们。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有使命,将中华传统文化以多元化的方式发扬光光大,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一代又一代人推动下不断进步!
GMT+8, 2024-12-22 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