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语文作业是预习《李时珍夜宿古寺》。六七分钟后,儿子说生词划完了,也查完了,妈你看看。我说这些都按老师常规要求,上课都会讲,我就不看了,你把课文读一遍吧。以后预习时先别查字典划生词,先读课文(这样有利于检查他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读得还算流畅,但我也发现不少问题。
1。不求甚解,更不会通过语境或者组词结构去猜词意:很多词是不在生词表里的,他貌似明白,其实不知其意一略而过。如“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不明白含义,问到他,第一反应还是去拿字典,不知道动脑想一想。给他把词拆成一个个字,明白了。
2。我觉得简单的字词,他其实不会或者不确定。如上面“晓行夜宿的“宿”字, 如“行囊” 的“囊”字。我跟他讲古代出门可没有我们的行李箱包。大都就是把东西放在包袱里,像还珠格格小燕子背的那样的,搭在肩膀上。还有前几天他问我,老师上课说了句“下不为例”,意思是不是就是“以后不能那样做了”。
3。生活常识真是要多补充了: “笔墨砚台” 只知道砚的读音,自己不知道砚到底是什么,却也没有进一步去了解的想法。
“忍冬花初开始银白色”,读成“忍冬”,“花初开时”,读破句了,正常,是因为不知道忍冬花是个中药名。同样象书中的 “刀豆子,鸡肠草,鹅肠草“。问他还知道哪些中草药的名字,想了半天回答我:薄荷,板蓝根,(都吃过的)好吧你赢了。其实我一下子还真说不上几个来。
4。因时间问题,简单地扩展了下背景知识: 李时珍是明朝的药学家,《本草纲目》是一部医学巨著,是一部东方医药百科全书,耗时30年,李时珍61岁写成,写了190万字。和他聊,190万字啊,那时可没有电脑,都是毛笔抄写,还要反复修订,平时李时珍还要采药行医。30年,那可是一个人毕生的精力了。讲了半天,儿子最后很深沉地感慨了一句:李时珍他也真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