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核心素养家培养 返回首页

亮亮妈02的个人空间 http://xy.xfxynet.com/?50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三元思辨作文

已有 149 次阅读2023-3-20 22:53

字体:
2023高考二轮复习:三元思辨作文专题训练18题 大语文之树 2023-03-20 18:00 发表于辽宁 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一分钟会发生什么? 大数据给出了答案:每一分钟,中国新生产出10辆新能源汽车,修建481米长的农村道路,“复兴号”动车可以行驶5833米,新增12.7公顷森林或草地,新增3.2万份共享单车订单,收发20.6万份包裹,完成价值26.6万美元的外卖订单,新增28.77万笔移动支付,发送3125万条微信…… 同时,每一分钟,中国进口近1.5吨智利樱桃,中欧班列运送3标箱货物,8位中国人购买德国汽车,166台苹果手机在中国出货,516529颗中国芯片出口海外:中国援建的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发电6088千瓦时,可满足当地500万人的用电需求;中国在安哥拉援建的供水项目提供35立方米的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2530万人民币,北斗导航系统被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访问超过7000万次…… 每一分钟,中国都在蓬勃发展,也都在与世界发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我们中国青年就成长于这样的时代,既享受着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成果,也肩负着发展中国和世界的使命。习近平在二十大开幕时说:“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中国·世界·我们”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从2012到2022,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成就非凡。回首过去的十年,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城市蝶变、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绿水青山;万物互联、数字中国;深海蛟龙、航母守卫;羲和探日、问鼎苍穹……我们以“中国速度”跨越峡谷、高山,也跨越江海、沙漠,更跨越天地。跨度,丈量着时间与距离,也重新定义时空。 学校团委将组织以“速度跨度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跟跑、并跑、领跑”是奔跑的不同姿态。“跟跑”是指跟在别人后面跑,因其代表着相对落后而往往为人所排斥;“并跑”是与别人并行着跑,代表着齐头并进:“领跑”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代表着暂时超越。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唯有跟跑,才能并跑;唯有并跑,才能领跑。 作为青年学子,你对于“跟跑·并跑·领跑”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有时需要在“直道”上以实力硬拼,全力冲刺;有时需要在“弯道”上抓住机遇,巧妙超越;有时则需要另辟新径,"换道”前行。 以上这三种途径,哪一种更具有启示意义?复兴中学组织了“复兴路上”主题征文大赛,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参赛,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面对生活,人往往有三种态度:俯视、仰视、平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对庸碌无为的人生态度的俯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陆游对开创丰功伟业的诸葛亮的隔空仰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东坡与人生和解后对世界的平视……对象不同,境遇不同,人的态度也会各异。 古人的人生态度对今人往往有启示作用。请结合材料,从“俯视”“仰视”“平视”中任选一个或几个作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态度。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 年春晚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演活了北宋一位 18 岁少年王希孟用近半年时间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千里江山图》。 在这幅旷世杰作中,“画学”少年王希孟,从构图、笔触的精心驾驭到颜料、色调的大胆使用,呈现了他对独特艺术境界的勇敢追求;用传统绘画高远、深远、平远共三个境界的完美创造与融合,艺术地表达了他对人生境界的深刻理解。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与联想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人在逆境,唯有内心强大,方能越挫越勇、迎来峰回路转。 有人说:“生活可能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是也没你想的那么糟。”没有暗无天日的绝境,只有甘愿认输的自己。怀有绝地反击的勇气,才能冲破迷雾,迎来柳暗花明。 有人说:“生活中最难的,是在高光时刻还能做到不狂不傲。”顺境不傲、满而不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智慧。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顺境·逆境·绝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分)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成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勠力同心的担当精神。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的。语请结合以上材料,以“生力、勠力、阻力”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进”者向前,“退”者向后,“达”者通达、豁达。“进”“退”“达”这三字包含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深蕴为人处世之道, 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60 分) ①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 ②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 ③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新时代领路人)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请就“知”“信”“行”三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古代哲学家墨子认为知识的获取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方式。亲知是亲身实践从直接经验得到知识;闻知是由他人的语言传授或自己阅读获得知识;说知是在闻知亲知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知识。三种方式在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各有其用,相互联系、转化,又共同助益我们获取知识。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林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 上面的文字选自《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相关内容。林黛玉强调学习诗歌要“记忆”“领略”和“讨论”。以上文字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你对此有何认识?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禅家语常引人深思,譬如“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有人认为: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见过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这时再面对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也有人对“人生三见”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 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4.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60分) 大型舞蹈剧《只此青绿》以向传统文化致敬为目标,灵感来源于北宋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用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的故事表现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过程。新颖的视角与现代舞台灯光音效三D等技术完美结合,给人不同的文化体验,让大家感受传统画作与现代舞蹈完美结合的魅力。作为大型的舞蹈剧,在台前幕后、出品方发行方的通力合作下,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地巡演上百场。 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唐维红在《只此青绿》全国巡演100场新闻发布会上说,《只此青绿》“破圈”成功原因在于“三力”:是正确把握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是艺术家们勇于突破的创造力、是出品方合作方多方协作的合力。 《只此青绿》的成功给我们很多启迪,而唐维红概括出来的“三力”更给年青人干事创业提供了方法。全面理解材料,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不少于800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6.【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出自《孝经》,是古代士人普遍恪守的价值观。立身即安身立命,进可做出可立于世间的事业,退能找到安顿灵魂的归宿;行道即坚守道义、正道直行,做于公有利的事情。扬名,不过是立身、行道后自然的结果罢了;更强调扬名于“后世”而非“当世”,足以让我们体会到立身和行道的分量。 无数历史名人正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了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关系,并践行一生,才被世代所记起;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请以“立身、行道和扬名”为主题,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7.【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历史是当时的“现在”,现在是未来的历史。 历史不能忘记。但它不应该成为记忆的负担,而应该作为未来的启迪。 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体验和感悟?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 18.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文学家史铁生说:“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 革命先驱李大钊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 '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份,无限的过去未来皆追相呼应。”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以“过去、现在、未来”为话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选取一个或几个方面,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思考。 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 首先阅读材料,提炼材料的内容。材料较长,可明显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堪为时代的宏大叙事。首先以“一分钟会发生过什么”设问,然后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分别以详实的大数据回答,概述一分钟中国发展的奇迹,以及与世界的紧密联系。材料旨在突出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世界每一分钟都在发生变化,我们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作为青年人应该“施展才干”“实现梦想”。 第二层,堪为书写青春华章,奏向青春之歌。“我们中国青年就成长于这样的时代,既享受着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成果,也肩负着发展中国和世界的使命”,先概括时代背景,揭示当代青年生逢其时的美好际遇;后用伟人金句,寄语当代青年,躬逢盛世、如何奋发有为,施展才华,有所作为,肩负使命,学会担当,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让青春与家国、世界同行。 确定立意: 青春有为,挺膺担当。 中国世界发展相连,我辈青年只争朝夕。 中国与世界齐飞,青年与时代一色。 地球村里有中国,中国发展看青年。 中国腾飞助力世界,青年成才助力中国。 中国立于世界,青年雄于地球。 涵养格局,心怀世界,从小我走向大我。 新时代中国青年,既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 例文 家国处处舞雩风,青春灼灼应节舞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时光悠远,天地长新。对于时代变迁,古人曾感慨“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今人则用“日新月异”、“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惊叹社会进步、国家发展。 诚然,但这还远远不够。这个大时代,一如范希文先生对八百里洞庭的描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今日中国,如日恒升,如复兴号风驰电掣,如大江大河奔腾不息。今天,我们正处于剧变、巨变的时代。“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与一瞬”。谁能想象,每一分钟,中国都在蓬勃发展;每一分钟,世界早已旧貌换新颜。(开篇由材料中的“一分钟”引发思考,概述时代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揭示宏阔时代背景,为下文青年生逢其时、积极有为做铺垫。)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身处剧变、巨变的大时代,生逢其时,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应躬身入局,奋发有为,施展才华,有所作为,肩负使命,学会担当,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让青春与家国、世界同行。(思考青年与时代的关系,明确提出观点,总领全文。)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以青春之我,铸就青春中国。(分论点一,扣合写作主题词中的“我们”与“中国”) 大凉山走出的学子陈世鑫,以青春之我,立志强“中国芯”;“大姐不大”的周承钰,弱冠之年担纲大任,成为最年轻的火箭发射总指挥,在追星逐月中,实现科技报国的一腔宏谋;后浪中的“巨浪”曹原,22岁攻克百年难题,当惊世界殊;硕士村官陆秀兴,君子通大道,砥砺在基层,将才华写在市井里巷、田间地头,写在地气民生中;“大山的赤子”刘秀祥,一往情深深几许?他用爱呵呵希望,行吟在大山深处,拯救无数孩子柔弱的命运…… 家国处处舞雩风,青春灼灼应节舞。身如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与美好的时代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也成就一生美好的机遇。他们走过的地方,一路花开;他们站立的地方,就是日新月异的中国。奋进、日新中国的征程车辙里,有着他们奋然前行的坚实足迹。(围绕分论点一,先运用大量典型鲜活例证,后议论挖掘分析。) 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以青春之我,拥抱美好世界。(分论点二,扣合写作主题词中的“我们”与“世界”) 君可见,多国货币惊现“中国制造”,这是中国发展与共建美好世界的硬核联名;卡塔尔世界杯上,中国元素如繁星满天;徐工实习生节目,让中国制造、中国智造普惠世界;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欧洲宇航员太空深情吟哦《兰亭集序》,让中国式浪漫与四海抑郁共情……当今中国,求诸己,谋诸人,融于世,居仁由义,以构建地球共同体、80亿人口共同体为己任,积极有为,敢于担当,彰显大国风范。 大国担当,需要青年有所担当;大国风范,需要青年涵养恢弘格局。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厚植人类情怀,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意识自觉,思考社会问题,体察民生冷暖,关注气候变化、生态平衡等,既要有修身齐家的责任,也要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将“青春梦”与“中国梦”“世界梦”紧密相连,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前途、人类命运,将人格追求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以此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围绕分论点二,先阐述中国的世界眼光、天下情怀;后青年的“我们”代言,应涵养格局,厚植人类情怀。) 青年自有凌云志,不负江河万古流。宋儒张载穷究学问,有志于大道。他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一代代仁人志士,也激发着代代中国青年。让我们当代青年,从精进学问、砥砺自我、成就大器,到心系“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到秉持“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的恢弘格局,砥砺天下情怀,修为天地境界!(总结收束,并呼吁期待,振奋人心。) 2.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以2012年到2022年这个时间范围锁定写作的落脚点,思考中国发展的成就,目的是引出考生深入思考十年间中国的发展及变革,感受中国跨越时空多方面的成绩与变化。具体看来,材料强调了十年间,中国人民砥砺奋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改革全面发力并向纵深跨越,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显著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了让考生深入体会中国社会的进步与“速度”和“跨越”关系,以考生能够关注的社会热点“城市蝶变、万物互联、数字中国、‘蛟龙’入海、‘羲和’探日、‘北斗’耀天”等切入,具体而微地体现出发展、改革、跨度三者间的关系。“跨度,丈量着时间与距离,也重定义时空”给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写作空间,解读“跨度”的角度既涉及具体的真实的空间距离,也关涉到抽象的时间跨度,从古至今,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四十年,到2012年到2022年这辉煌的十年。 材料要求考生写一篇征文,主题是“速度·跨度·未来”,面对的读者是高中学生,此项写作任务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感受到时代的律动,与时代同频共振,有使命担当意识。同时,要考生考虑自身的发展问题,“未来”不仅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也是个人成长的未来,让青年学生在奋发有为的成长之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构思行文时,要紧扣“速度·跨度·未来”这个主题,呈现出三个主题词之间的逻辑性和思辨性。速度体现着发展的迅捷,跨度体现着成就的领域和辉煌的进步,面对未来,要增强社会主义责任感与认同感,以更高远的胸襟与怀抱,视野与格局,将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写作时既要有高中学习生活的实践体会,又应该体现青年一代的勤奋拼搏、创新创造、卓越追求。 参考立意: 跨山越海向未来,中国速度写华章。 提速度,创跨度,赴未来。 以速度创跨度,以跨度赴未来。 例文 秉速度,创跨度,赴未来 历史的航程波澜壮阔,时代的大潮奔腾不息。十年奋进,中国速度展现中国力量,我们以“速度”惊艳世界;十年跨越,中国跨度铸就中国奇迹,我们以“跨度”,赴辉煌未来。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时代楷模,默默付出,以速度创跨度。 逐梦浩瀚星辰,难忘拓荒之艰。回望历史,共和国大厦的一砖一瓦,无不浸润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汗水与家国情怀。从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到于敏、黄旭华、孙家栋,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撑起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宏伟大厦。看如今,嫦娥奔月、蛟龙深潜、航母破浪、高铁飞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背后,不正是无数青年应该学习的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精神吗? 问鼎苍穹、跨山越海……盛世中国,十年飞跃,中国跨度“当惊世界殊”。 跨越九天寰宇,比天更高的是探索的目光;跨越碧波无涯,比海更远的是奋斗的脚步;跨越高远之极,比地更坚的是“愚公”的精神。随着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中国迈入“探日”时代。“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沿着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羲和的脚步,中国人把浪漫与情怀遍洒苍穹。回顾这十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每一瞬间都在创造奇迹、书写历史,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一道道“无解题”得到破解。十年砥砺前行,化作惊艳舞步,舞出新的跨度。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却顾所来径,豪情满胸怀。中国跨度描摹时代经纬,青年跨度绘就大写未来。 有人说,当你足够努力,幸运总会与你不期而遇。国家如此,个人亦如此。十年跨越,已成过往,又来日方长;吾辈“跨越”,则正当时,且时不我待。古之名相张居正说:“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在未来的前行之路上,我一定会怀梦想,勇创新,重实干。以梦想为光,告别迷茫,行稳致远;以创新为剑,乘风破浪,一苇以航;以实干力行,厚积薄发,成功在望。我会因热爱而分享,因强大而自信;我会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中国之十年跨越,我已亲历;展望未来胜景,我必跨越,再跨越,一路向前。前方,是壮阔的大海;前方,是喷薄的旭日;前方,是照亮寰宇的万道霞光! 3. 审题立意 这道试题审题难度不大,我们很容易找出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即“跟跑”“并跑”“领跑”,对这三个关键词的界定,材料也非常明确给出了相关的提示,材料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对三个概念本意的解释,指的是奔跑中三种不同的姿态,材料第三句则给出了三个关键词延伸适用的范围,即可延伸到国家发展、个人进步之中。材料最后一句话颇为关键,“唯有跟跑,才能并跑;唯有并跑,才能领跑”,指向了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其中前半句说的是“跟跑”和“并跑”的关系,后半句说的是“并跑”和“领跑”的关系。很明显,命题人并不想让我们把每一关键词单独阐释,而是想让我们建构起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过,材料给出的关系是相对固定的,即“跟跑”是“并跑”的必要条件,“并跑”是“领跑”的必要条件,我们可以在行文中围绕这一关系展开论述。那么这三者之间是否还有其他的逻辑关系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例文 跟跑并跑领跑,跨越再跨越 “跟跑、并跑、领跑”是跑步的不同姿态,也是个人成长的不同姿态,更是国家发展的不同姿态。要想跑得好、跑得远,就要在不同阶段把握好要领、掌握好节奏,如此,才能实现跨越、再跨越,使个人成长层层进阶,国家发展不断突破。 须知,跟跑、并跑、领跑只是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虽有先后之分,却无优劣之别,踏实跑好每一段,才能为后一段作好充足准备。 不惧跟跑,蓄能量。 “跟跑”即跟在他人身后跑,虽暂时处于落后状态,但意味着能学到更多经验,避免前人之失。不能因落后而畏俱跟跑,而要因跟跑而敢于失败,敢于尝试。只有小学学历的金克木先生,青年时总是去北大”偷师”听课学习,虽落后于他人,但毫不胆怯,勤恳研学最终成为一代大家。其后来超逸的文学素养和丰厚的学识积淀又何尝不来自跟跑时期的点滴积累呢?新中国建立初期,同样是技术落后于人,正是不惧困难勇于跟跑的精神才让国家建设短时间内取得较快进展,为之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有开始就会有进步,相反,若只是踌躇不前甚至不屑限跑,只能是蹉跎光阴,一事无成。我们青年要有这样一种肯低头,敢开始的跟跑精神,才能打下坚实基础。 踏实并跑,求突破。 “并跑”说明已经能与他人齐头并进。所谓山行至半腰最为疲乏,并跑阶段容易困于难以前进或精神疲惫的境地。此时应脚踏实地,同时调整心态,积极寻找出路。谁能不骄不躁保持干功,谁能灵活思考切中要害,谁才能占据竞争高地。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尤为激烈,为此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工智能、芯片制造、航空航天齐头并进、多点跟进、多路探索,既脚踏实地做好基础性工作,又大胆创新寻求新思路,使得我国在并跑中保持前进势头不落后,为赢得领跑地位再添动力。对于青年道理也是如此,唯有在竞争中积极进取,勇于求新,方能赢来新的跨越。 自信领跑,不松懈。 “领跑”是暂时超越,我们既要有胜利的自信与平和,又要有被赶超的担忧与紧迫。前路是更多无人涉足的险区,是未知的挑战与考验。“天宫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坚持己见,一次实现“绕、落、回”三步发射,使得航天发期技术跃进领先世界的地位。脱贫事业取得圆满成功后,村干部仍不松懈,继续推进乡村振兴事业,让人民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一时的努力只有一时的超越,持续不断发力、久久为功才有领先位置的保持。发展没有终点,奔跑永不松懈应成为每个人的共识。 跟跑、并跑、领跑带领找们逐步跨越、不断突破。作为青年学子,理应将人生的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势中,不惧跟跑,踏实并跑,自信领跑,为社民族复兴增添更多动力。 “风好正是扬帆时”,让我们共同奏响时代凯歌,在跨越再跨越中助力祖国发展! 4. 审题立意 材料中提及三个概念,分别是“直道”“弯道”和“换道”,对应的内涵是“用实力去冲刺”,强调的是要有“实力”;“抓住机遇,巧妙超越”,强调的是要抓住机会,从而实现变通;“另辟蹊径”,要求学会变通,转换思维,切不可一条路走到底。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理清好三条道的内涵才能准确立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材料给定的前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事例的选择要谨慎,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人与事等。 材料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以上这三种途径,哪一种更具有启示意义”,意味着在写作过程中要有比较,切不可忽视其他两条道,围绕着一条道大谈特谈,同时还应避免对三条道平均用力进行分析,没有突出重点。二是“征文大赛”,这个任务没有具体格式上的要求,可不做重点评判。 例文 走“直道”,铸强国 相比于在“弯道”上抓住机会,巧妙超越和另辟新径,“换道”前行,我更偏向于走“直道”,奋拼搏。“直道”意味着奋力拼搏、坚持不懈,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最重要的还是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走好“直道”。 奋力拼搏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因此想要做好一件事,少不了奋斗拼搏。君可看,钱学森日日夜夜埋头研究原子能理论,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了氢弹;君可见屠呦呦努力地翻阅中医古籍,成功地找出了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并成功研制出青蒿素;君可观,袁隆平夜以继日地进行水稻杂交实验,最终成功地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便是他们坚持不懈 的奋斗。因此,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就要付出一往无前的努力,坚定地走“直道”。 奋斗拼搏能够极大地发挥一个人的潜能。一个人在奋斗拼搏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阿伦艾弗森在小时候曾做过骨龄测试,测试中曾写到他的身高有缺陷,不适合打篮球,但他没有放弃,反而是努力地练习自己的篮球基本功,在练习的过程中他开始察觉到自己优秀的协调性,于是他发挥自己的协调性优势并与自己的他球基本功结合在一起,这使他成为著名的篮球运动员、假如艾弗森呆选择奋斗力拼搏,而是知难而退,他能够成为著名的篮球运动员吗?我看未必。所以,奋斗拼搏能够激大发挥出个人的替能,要学会去努力奋斗,要学会走“直道”。”(此处事例,不恰当,应替换成中国的事例) 诚然,把握“弯道”中的机遇,能够实现超越;另辟新径,“换道”前行,也能够事半功倍,但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里往往不会有那么多的“弯道”,也不能去“换道”。因此,如果一心直想着回避“直道”,不去奋斗拼搏,那只会一事无成。(此处适当比较,符合写作的要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不愿脚踏实地地去奋斗,那么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得好。寓言故事《拔苗助长》告诉我们另辟新径的风险是颗粒无收:日本的“泡沫经济“警戒着我们若是走捷径,就有可能导致经济停滞。这两个事件告诉我们若是不能脚踏实地 奋斗,那么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所以,我们要坚持走“直道”,要坚持奋斗拼搏。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弯道”和“换道”固有它们的好处,但我们要先走“直道”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拼搏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5. 审题立意 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关注当代青年的精神成长。题目中的“古人的人生态度对今人往往有启示作用”,体现了命题者对青年人的精神成长的关注。俯视、仰视、平视的对象不同体现出考生的思想境界的高下和背后的人生观、价值观。 体现对思维水平的考查。本题是一个三元类型作文,材料中提供了“俯视”“仰视”“平视”三种态度,不论选择哪种态度都有的说。首先是要明确对象,然后据此表明态度才能有的放矢。其次,对于“俯视”“仰视”“平视”的内涵也要辩证地看,材料中有所提示,但又不局限于此,所以又强调“对象不同,境遇不同,人的态度也会各异”。因此,举例说,不能认为谈“仰视就只能写对成功人物的敬仰,而不能写对屈颜媚骨的人物的批判。最后,一篇文章,可以只谈“俯视”“仰视”“平视”中的一种态度,也可以在比较中谈两种或三种态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体现考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从写作素材上说,课本中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内容,都可入题。同时,如果考生关注现实生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出来的各种英雄事迹、接连“翻车”的各种娱乐明星都可以成为表达观点所针对的对象。 参考立意: 心中有榜样,脚下有力量,谈榜样、信仰对人生的引领(仰视)。 拒绝躺平人生,不做佛系少年(否定“俯视”,肯定“平视”或“仰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拒绝“仰视”,肯定“俯视”)。 例文 俯仰之间,平等相待 放眼这世界,你所看到的风景,往往取决于你看待这世界的角度,固定的视角可以惊艳了你,也能狭隘了你。多角度地看待这世界,平等相待,或许,你将领略到不一样的美。 仰望星河,不必顶礼膜拜。 向上看,仰望星河,你可看到贤人和真理在你头顶。它们犹如明灯,犹如星辰,亘古不变地闪耀着光辉,从中汲取思想养分,将为你指引人生方向。若你对其顶礼膜拜,一味盲从,最多不过成为过往的复制品。柏拉图师从当时德高望重、威望难以轻易撼动的苏格拉底,充实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当两人意见不同时,柏拉图不盲从老师,在真理面前,平等相待,发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宣告。若柏拉图一味顶礼膜拜自己的老师,那他最多不过是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者。而他坚持了自己的正确立场,一部《理想国》,让他永载史册。 俯瞰大地,必须扎根泥土。 为建设“天眼FAST工程”,南仁东先生二十余年不辞辛劳,在人迹罕至的沟沟坎坎寻找最合适的场地。工程完工之时,他曾一圈圈地在建筑工地上奔跑,他观测星空的愿望促使他必须建设好地面上的观测设备,如此才可以追求更高的技术、走向更远的征途。俯瞰大地,扎根泥土,让他有了前行的力量!樊锦诗北大出身,学识渊博,却甘愿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乐意俯瞰大漠、扎根敦煌,守护中华瑰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俯瞰大地,扎根山河,我们才能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平视向前,不受视野局限。 蔡锷有言:“各抱愚公之志,即可移山;各怀精卫之心,不难填河。”于登山半途,四面皆山,这并不能局限我们的视野。因为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硕士研究生黄文秀,毕业之后回到家乡,小小的山村并没有局限她的视野,因为心中改变乡亲们贫穷的理想之灯点亮了她人生前进的方向。她以生命践行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为一个又一个家庭送去了致富的希望。守岛英雄王继才,小小的海岛没有局限他的视野,祖国海疆却让他心心念念,他三十年如一日驻守海岛,守护祖国的海疆。攀登于半山腰,风景已然不同,与生命站于平等高度,还需坚守本心。 俯瞰大地时,你应有对星辰大海的追求;奔向终点时,你要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俯仰之间,平等相待。因为你所看见的,都会照亮你走向未来的路。 6. 审题立意 本篇作文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审题立意上容易有失偏颇,要注意三个“远”的视角,平远对应的是俯视,深远对应的是平视,高远对应的是仰视,我们可以从俯视、平视、仰视入手立意,可以写追求卓越永不止步、勇攀高峰、不同的视角看待风景、打开格局、眼界等。 例文 山有三远,人有三境 北宋学士苏东坡在看到起伏连绵的山峰时填词道:“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纵深看山,则重重叠叠,犹如观画;横列看山,则曲曲折折,犹如赏屏风。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不同的位置,我们需以不同的目光审视世界,才能遍览人间最美的风景。 2022年的央视春晚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舞蹈的形式穿越九百余年的浩瀚岁月绽放于观众眼前。舞蹈演员的精湛舞技令人拍案,而天才少年的画技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王希孟将高远、深远与平远的三种画技熔炼一炉,以大胆的构思与配色为人们呈现了千里绵亘的锦绣江山。山有三远,而人生亦有三境,当我们铺陈生命的宣张挥毫泼墨时,唯有像王希孟一样以不同的视角描摹不同的山势,才能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人生第一境乃为山脚下的仰视,初出茅庐时,当卑以自牧,恰如山水画中的高远之美。 《中庸》有言:“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人生这座高峰,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孔圣人曾师从苌弘、师襄、老聃等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曾向卫夫人请教书法,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曾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先贤们以他们的经验告诉世人:没有人能够一步登天,唯有谦卑而行,方能翻山越岭,无远弗届。 人生第二境乃为群山中的平视,人生逆旅中,当不卑不亢,恰如山水画中的深远之美。 生命的绝大部分状态乃为“在路上”。在这漫漫征程中,我们会遇到不知名的小人物,也会遇到身份显赫的当权贵胄。无论你遇见了谁,无论与你同行的是谁,都应当保持一颗平常心。北宋名士苏东坡宦海浮沉,但他始终不卑不亢,无论是面对至尊天子,还是面对寺庙沙弥,乃至市井乞儿,他总能坦然相对。正如东坡自己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当我们懂得平视,纵然所遇皆黑白,也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万紫千红。唯宠辱不惊,方能静观亭前花开花落;唯去留无意,方能笑望天外云卷云舒。 人生第三境乃为山巅上的俯视,登峰造极后,需开阔眼界,恰如山水画中的平远之美。 清代思想家魏源曾说:“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当我们登临山巅俯瞰众山之小时,不要忘了在我们看不到的远方还有更高的山。心有格局天地宽,唯有志存高远,方能与波谲云诡的时代同行。清王朝也曾兴盛一时,但闭关锁国的政策终究无法延续“康乾盛世”的伟业,一个封闭的国度无法与世界在时代上接壤。无论是一个人,亦或一个国家,唯有海纳百川,才能在世间写下华彩篇章。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国画中高远、深远与平远的技巧也是人生的三重境界,品味绘画艺术,也是品味人生的哲学。从山麓至山巅,每一步都是汗水的耕耘,更有智慧的沉淀。从仰视到平视,从平视到俯视,我们需要心随境转,以不同的视角品察群山之美。 山有三远而成岭成峰,人有三境而成人成才。绘画视角的转换,也是人生境界的转换,愿我们都能领会画中哲学,重峦之外别有天。 7.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分别从逆境不忧、绝境不慌、顺境不傲的角度,阐述了为人处世应该坚守的原则。 材料一并没有盲目地赞扬逆境,而是指出唯有强大的内心、勇于直面,才能打败逆境,把在逆境中遭受的伤害转化为自己内心和能力的强大。 材料二绝境,强调的就是绝地反击的勇气。要做到这点,就不能被“绝”字所恐吓,而是放松心态,仅仅把它当作一次普通的磨练。 材料三顺境,强调的则是“不傲”“不盈”,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因为身处顺境就止步不前,也不能因为身处顺境这一便利条件,而盲目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不能虚心向他人求教。 所以,不管是身处逆境、绝境还是顺境,人生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把握住自己的心态,不张狂,不退缩,不慌乱,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这样,就能行稳致远。 试题要求以“顺境·逆境·绝境”为主题进行写作。写作时可以考虑两两组合进行思辨,或对三者分别论述。 如对于逆境与顺境,这都是人生要面对的自然状态,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永处逆境,成功和失败不是由处境来决定,而是看你是否有主观能动性,处境只是客观原因,内因才是关键。因此,在顺境中我们不能大意,不能沉溺顺境而忘记了跳出舒适圈去奋斗;在逆境中不能一蹶不振,要勇敢奋斗、拼搏,让逆境成为自己成功的垫脚石。 如对于绝境与逆境,可以从挫折的严重性角度去分析,指出若不谨慎对待每一次逆境,消极“躺平”,它终将变成绝境;但若身处绝境中,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要放松心态,积极面对,把绝境当作一次普通的逆境去对待,勇敢直面挑战。 最后可从青年一代的角度出发,提出要求,无论顺境逆境绝境都是人生的财富,激励青年正视自己,勇敢前行,取得成功。 写作中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 参考立意: 无论顺境逆境都是人生的财富。 坦然面对自己的处境,有正确的成败观。 无论绝境逆境都不能阻挡成功的脚步。 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 把绝境当作逆境,在绝境中寻找出口。 例文 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绝境不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绝境不慌》。 时光煮雨,岁月缝花。凡属过往,皆为序章。在这个黄金般璀璨、水晶般透明、珍珠般闪亮的时代,我辈青年当志存高远,扬帆起航,青年我辈当傲视苍穹,展翅翱翔。征途漫漫存浩气,凌云壮志当自强。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绝境不慌。 亲爱的同学们,雄鸡一唱天下白,拿云系日少年心。顺境不骄,志存高远,我辈青年志高远,大鹏展翅扶摇上。亲爱的同学们,你可还记得当年许的愿、立的志?是否因为今天的志得意满而踌躇满志,是否因为现在春风得意而懈怠不前。请记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沉迷眼前的成功,不留恋脚下的坦途。勇敢的相前攀登,记住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你顺境不骄,戒骄戒躁,冷静做事、低调做人,你会看到星辰大海,你会收获云月长空。我辈少年郎,晔晔如扶桑。鹰击长空景,鹏飞万里疆。 亲爱的同学们,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逆境不惧,我辈当自强。逆水行舟岸卷浪,奋楫笃行放光芒。面对逆境,砥砺前行,我辈青年勇力强,翠竹磨击万年长。心中有火,眼中有光,更要笃行之,以砥砺为衣、以前行为裳。面对困境大风扬,人生逆旅放光芒。阿·安·普罗克特曾说:“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人生失意不懈怠,面对逆境不慌张,守正和笃实,奋进和自强,月缺不该光,剑折不改刚。锲而不舍行远路、驰而不息向前方。逆境胆气足,鸿图少年狂。 亲爱的同学们,破釜沉舟无退路,生死山河挺脊梁。绝境不慌,我辈少年郎,敢叫日月再丈量。勤修德行明己志,乱云飞渡不张狂。敢正视,不空想,磨砺自新,星辰大海再辉煌。绝境不慌,世事浮沉间,人海路茫茫。洞穿虚无觅本色,剖明自我风雷荡。百年九州激荡,华夏神州万年长。绝境不慌,鲁迅先生振臂高呼“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山河澄正气,青春云飞扬。奋楫荡残波,笃行破阴霾,切磋琢磨丰羽翼,绝境不慌成栋梁。 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世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活在象牙塔里的灵魂,难以抵御尘世的风雨;真正的强者,早已走出囹圄,搏击命运的狂澜。青春的我们,更当敢于正视,不驰空想,履践行远,磨砺自新,着笔不凡的人生: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绝境不慌。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8. 审题立意 本次写作为三元思辨作文,围绕主题为“生力、勠力、阻力”。 材料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指出青年所多的是“生力”且简单介绍了何为“生力”。所谓“生力”,指的是可以将深林辟成平地、在旷野栽种树木、在沙漠开掘井泉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第二部分提到时代发展需要“勠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存在重大挑战、风险、阻力、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勠力同心的担当精神。第三部分讲的是要克服阻力,不能有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否则成不了事,也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 简而言之,生力,就是有生力量,是青年的战斗力、创造力;戮力,则是集体智慧的合力与聚力。而阻力,则是来自自然的与社会的客观与主观的现象。青年要发挥自己的“生力”,与他人“勠力”同心,抵抗“阻力”,谋求时代的发展。 具体写作提示:要上位思考命题者思路,不仅仅是高考题多元思维的延伸训练,更是对高考题的思考变迁。即多角度思辨性话题的抓手训练,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写作时如何分配相关关系,都需要全面思考。显然,“生力”是串联“戮力”“阻力”的关键点,做加法是“戮力”,做减法是“阻力”;“生力”“戮力”为正,“阻力”为负,有很多可以生发出去的论辩关系。还要关注到材料中的主体和背景。主体即当代青年,背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因此在组织论据、展开论述的过程中,都要围绕这一主体和背景,以凸显作文命题的身份意识。 参考立意: 生力拓荒筚路蓝缕,戮力同心共克阻力。 生力戮力齐为用,共克阻力报芳华 。 化阻力为生力,以戮力谱新篇。 例文 生力拓荒筚路蓝缕,戮力同心共克阻力 鲁迅先生于黑暗中呐喊“青年所多的是生力”,新时代使命在召唤,戮力同心,携手共进。屹立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潮头,通往百年之梦,沿途荆棘丛生,阻力重重。 而面对阻力与挑战,我们没有理由“躲进小楼成一统”,发挥生力军的主观能动性与无穷创造力,凝聚起一往无前,锐不可当的合力,二力并举,为恢宏巨制添妙手,为伟大蓝图续华章。 生力拓荒荜路蓝缕,克服万难以启山林,不畏惧重重阻力,用生力打开新天地。 生力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一往无前,是阻力重重也磨折不了,压迫不倒的韧劲。寄身西北戈壁,自应如林占熺一般,怀着将象草技术推向全国的雄心,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深入考察,一次次复盘总结,狂沙打击不倒,飓风肆虐不折,从百般阻力中汲取干劲,于黄沙漫卷中成就伟业;情系敦煌洞窟,自应如常书鸿一般,抱着对悠久文化的好奇,于靛蓝深青中悟盛唐气象,皓首穷经,深探一点一划中的奥义无穷,环境艰苦不成困扰,资料匮乏难以阻挠,将敦煌画卷展于世人眼前;仰望星辰大海,自应如杨利伟一般,铭记国家使命重担,面对苛刻的身体与知识条件要求,勤加训练,不懈学习,开拓了中国在太空的新空间。开拓性的成就,往往饱含未知的挑战与不可预料的阻力,调动我们的生力,积极面对,勇于尝试,乐于探索,用生力克阻力。 戳力同心,团结所能团结的力量,携手共克阻力,集众智,谋群力,向伟大梦想步步进军。 众力总拥有神奇的能量,克服个人难以克服的阻力,达成个人难以达成的目标。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北斗团队,分工恰切,合力攻关,用每个人的智慧与力量对抗一个个难题与考验,织就一张通信巨网;塞罕坝人共同分析、研究、实践,从恶劣气候中,种种失败里,总结经验教训,并携手打造了郁郁葱葱的丰茂林场;女排健儿们,历经重重考验,携手同心渡过低谷与迷茫,互相补益缺漏,齐聚分析战术方法,成为一支败而不馁,胜而不骄的王者之师。戮力同心,求取智慧公倍数,克服变幻莫测新阻力,不以独木之秀,一花独开来求取春满园,百花齐放,蔚然成林,碰撞出思想火花,孕育出伟大成就。 生力辟新野,戮力创辉煌,无论在创业,进取还是追求卓越的路上,阻力总是如影随行,我们青年一代不能缺乏,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不顾一切,进取勃发也不能单打独斗,蛮干硬干。 生力与戮力,当成为对抗阻力的法宝,二力并重,二力并举,才能开辟新天地,共创新辉煌。生力拓荒荜路蓝缕,戮力同心共克阻力。 9. 审题立意 本题为任务驱动作文,材料由一则材料和一段提示语组成。本题可以思考:在人生的前行路途中、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时代的浪潮中,面对至关重要的关键时刻,个体该做出何种选择。 要立足材料,进一步厘清三者概念的内涵。 “进”者向前——即能以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态度攻坚克难,然而也应该考虑到冒进的危害。启示:在人生与时代的洪流中,面对困境、坎坰、挫败等,要勇千挑战,激流勇进,逆境前行。 “退”者向后——可理解为暂时性的蛰伏;战略性撤退;陷于困境的停滞等,“以退为进”选择,也要警惕“躺平”“摸鱼”“摆烂”等彻底放弃式的溃退。启示:青年人在人生与时代的激流中,常陷入进退两难的焦虑与困境,从此句可以提炼出在面对困境时,要修炼进不欣,退不戚的坦然,进退皆能有为的豁达。不论是积极投身千时代大潮,还是守住自己一方天地,都要有所提升,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达”者通达、豁达——达,是看得透智慧和看得开(超脱,不纠结)的心态。这是在“进与退”的基础上上升的智慧境界。 思辨关系: 以达的心态看待人生的进与退。 在人生的进退之间收获达的智慧与心态。 注意思想意义的积极性和说理的辩证性。不能对所有的退全都大唱赞歌,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进”是我们必需的,而且是应该贯穿我们人生始终的。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是暂时,不是永恒;只是适量,不是无休止。 参考立意: 积极上进,不畏困难。 善于退让,海阔天空。 进退有致,通达人生。 以进退为帆,行人生之船。 例文 进退中成就通达人生 奋进者曰:历史从来只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青睐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迂回者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前有断崖当思退,执意前行身骨碎。事实上,作为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一种方略,“进”和“退”都是人生顺畅处世的锦囊与技巧,二者同等重要。那么,我们何妨在进退中成就通达大气人生吧。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克已而出;为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为官处事,亦或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懂得适时以退为进,为潜绩的进暂时牺牲显绩;为百姓幸福的进暂时牺牲个人名利;为生态环境的进暂时牺牲经济发展效益。正可谓,“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懂得适时而退,方为大智! 进者向前,退者向后,人们往往褒进者贬退者,以为退者不思进取,消极落后。其实并非全然如此。古时蔺相如不与廉颇争列,引车避匿,引病避朝,以大局为计而“退”,终得将相和之“进”;齐桓公欲任鲍叔牙为相,而鲍叔牙则举荐管仲,以一己之“退”,成齐国霸业之“进”;诸葛亮街亭战败,以自贬三级之“退”,成蜀汉政治团结之“进”。可见,懂得适时而退比进更为重要。 杨善洲退休后植树造林,尕布龙退休后扮靓荒山,赵亚夫退休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无数优秀党员干部,用一生一世的赤胆忠心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求“进”,用无怨无悔的灵魂誓言在个人利益上处“退”,诠释出正确处理人生和事业的“进”“退”之道。事实上,唯有深刻把握“进”与“退”的辩证关系,明白进中有退,退中有进,方能最终做出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正确抉择。 进退之间,尽显通达智慧。“进”与“退”,方向虽不同,但却彼此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某些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要深刻领悟退与进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拼搏进取,退一步干劲不懈,进一步担当有为,退一步余热不退,唯有如此,才可不负党和人民的神圣重托! 10.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由三则材料加一句引导语组成的任务驱动作文题。 首先要把握住三则材料的中心,从而明确“知”“信”“行”三个概念的内涵。 第一则出自《尚书·说命中》,意即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所谓“知易行难”,强调的是“行”的重要性。 第二则材料选自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学生毕业典礼上的一篇演讲。她强调的是“信仰”的可贵,希望青年人在一切都怀疑的时代里仍要相信美好的东西依然存在。 第三则材料是新时代领路人在2018年五四前夕与北大师生座谈时的讲话摘录,新时代领路人强调的是不能空谈道德、理想,而要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确定三者的内涵是:“知”是懂得(道理等);“信”是相信(美好),有信仰;“行”是做,即实干、实践。 写作中有考生将“信”理解成“诚信”,是不准确的。 其次要把握“知”“信”“行”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最佳立意点。在写作中,多数考生都能指出三者应该兼备、缺一不可,或者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但这种思考过于笼统,欠缺深刻性和独创性。如果表述为“信仰,源于正确的认知,无知而信叫盲从、迷信,坚定的信仰却能激励人去探知笃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信为知行之首”“知行合一难,知行需要信仰来支撑,而信仰又在知行中内化”等,内涵就丰富得多了。 总之,对“知”“信”“行”三者关系的思考,一定要体现出思辨性,立意时可通过自设疑问、展开联想等方式来打开思路。 比如:对于“为什么知易行难”,我们可以想到“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名言; 然后再反过来思考,“知”对于“行”的意义何在,就可以论述“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更好地行动”; 而对于“信”在“知”与“行”中的作用,我们自然可以想到“信仰为知行指明了方向”“有了信仰,才能有坚定的行动”等立意。 例文 知之不如行之,行之还需信之 《论语》开篇三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首句乃学到真理、践行真理;次句乃分享真理、传播真理;而末句乃无人理解依然坚信真理。其中,学到真理,即知;践行真理,即行;坚信真理,即信。鉴此故曰:知之不如行之,行之还需信之。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行之难于知之,可见一斑。个别学生嘴上夸夸其谈、道理无数,却总是流于表面、鲜克有终,何也?个别官员熟谙为人民服务的真理,可行动上贪财好利、蝇营狗苟,何也?个别商家明知质量优先、顾客至上,但操作中胡作非为、欺上瞒下,何也?凡此种种,不能说他们不懂道理。非知之难,行之难也。所以,行动胜于知道。在青蒿素无法临床试验时,屠呦呦“神农尝百草”,以身试药,呦呦终得鹿鸣;在全国疫情蔓延时,无数医护人员逆行武汉,身着白衣,心有锦缎,践行医者仁心。屠呦呦用行动证明理论,医护人员用行动践行理念。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写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由行动浇铸! 常言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可以走得很远。先行者践行真理之后,更需要后继者对真理的坚信。在这个怀疑的时代,卢新宁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践行之外,更需要所有人坚信。 在阴森恐怖的革命时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人对嘉兴渔船领导者的坚信,才有了燎原之火;在八年抗战的战争年代,因为有鱼水军民对毛主席持久战的坚信,才有了根据地的美谈;在改革开放年代,因为有下海者对邓小平理论的坚信,才有了深圳乃至中国的崛起;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因为有各行各业对战胜疫情的坚信,才有了光风霁月彩彻区明的万丈霞光。在这个怀疑的时代,请坚信一些真理。你要相信: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踌躇满志,一是万念俱灰。”当你踌躇满志时,请知行合一;当你万念俱灰时,请让更多人相信真理。知之不如行之,行之还需信之。 11. 审题立意 这是模仿2022年全国语文新高考Ⅰ卷作文“本手、妙手、俗手”的命题,考察三元关系的构建而命制。材料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句话:提出三种获取知识的方式。 第二句话:解读三种获取知识的方式。亲知是亲身实践从直接经验得到知识;闻知是由他人的语言传授或自己阅读获得知识;说知是在闻知亲知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知识。我们可以结合自己学习知识的经验进行理解,作文中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深入阐释。 第三句话:阐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三者的关系?材料已经启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①在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各有其用 ②相互联系、转化 ③又共同助益我们获取知识 若是不擅长深度思考,这三点已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搭建出三个分论点了。 但写作时,我们应该深入思考,联系实际,条分缕析,琢磨成句,酿造自己的思维成果。 另外,还要注意写作任务:“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我们”是谁?是正在求学的青年学子,是每天收获新知提高见识的,材料中的启示意义,应该是有指向性的。写的文章要“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认识,即我们对材料的理解;思考,即我们对材料的加工产生的新知。故,写作应观照自我,联系现实。 用墨子这三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来解读这个作文题本身,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亲知,正如我们平时在学习的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方法、道理; 闻知,正如这段作文材料,正如墨子的理论; 而说知,即我们要写的这篇文章,它应该是根据我们对材料的理解(闻知)结合我们自己的学习体会(亲知)通过深入的思考、逻辑的推理、缜密的表达而呈现的一篇文章(说知)。 确定立意: 广闻闻知,躬行亲知 百闻即一见,知行寻新知 于亲知、闻知、说知中获新知 亲身实践方可获取富有个性的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例文 百闻即一见,知行寻新知 古代哲学家墨子认为知识的获取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方式。亲知通过亲身实践,闻知通过他人语言与自己阅读,说知则是在二者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知识,三者各有其用,相互转化,共同助益新知的获取。 亲知,是踏破万里路,这是最原始的探寻世界的方法。宏大如大航海时代,有了麦哲伦的第一次环球航行,他的路才成了书,书才成了后人的路,从而将亲知的方式代代相传,但亲知的过程依然不可或缺。在没有闻知的年代,人们以亲知创造闻知。若要为物理学史寻个开头,墨子也必定赫然在列,他是亲知的践行者。光的身份至今成谜,但墨子以观察的方式记录了小孔成像等一系列光学现象,是以成书,作为后人闻知的源泉。后人又以亲知辅证闻知,将知外化于行,行内化于知,碰撞中生出更先进的亲知与闻知,于巨人的肩膀上为后人栽下求知之树。 闻知,是看遍万卷书。余秋雨先生曾在记者问及书与路的关系时如是回答:“没有二者,书,就是路。”这句话巧妙地揭开了隔在亲知与闻知间的帷幕,还原了知识本来的样子。二者如此相依相存,却也在警示我们:这世上不能只有书,也不能只有路,不会有人只闻知而不亲知,亦没有人只亲知而不闻知。没有亲知,新的闻知无法产生;没有闻知,亲知无法览遍天下事,人就如井底之蛙,残缺不全。 一本书的扉页曾如是写道“我不曾读过许多书,但我身边的人、事、物都是一本书,我日日读它们,因此获得了许多知识。” 那么,说知则是知行合一后对未知与新知的探索。庄子曾说“人而有涯,学而无涯。”获取新知的过程即“以有涯追无涯。”人生有限,我们所能亲知、闻知的事物与未知、新知相比,有如冰山一角。于是我们进化出了说知的能力,用亲知说知推知新知,以有涯推出无涯。这是最困难也最美妙的求知方法。困难在于,它需要大量亲知与闻知的积淀;美妙在于,说知得到的知识总能让我们体会到自然界的华美和弦,知识的普遍性是如此神奇。 时过境近,墨子孔子诸子百家相继远去,李白、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相继成为绝唱,互联网时代将历史拉入新的纪元,过去无限远去,未来依旧迷茫。我们努力想从知识中寻求解脱,但这个时代,人们只需3分钟就能在短视频上看完《红楼梦》,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一方面,人们习惯了没有亲知与说知,以最低级的闻知解渴,却不知自己实为饮鸩止渴。当人们受到快餐文化的反噬,转而奔向远方始终散发着生机的文化沃野,于是另一方面,我们又能看到罗翔“爱具体的人”,戴锦华“我不参与论战的理由”,童宇辉“超越平庸”,对知识的尊重,是这个时代的自救。 亲知与闻知相互转化,共同奠定了说知的基础,告诉我们:百闻即一见,知行合一觅新知。 12. 审题立意 这道作文题属于三元关系型作文题。三元关系型作文题,是近年的出题热点,比如2022年全国甲卷“本手”“妙手”“俗手”,2022年全国乙卷“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2022年全国新高考2卷“选择·创造·未来”的主题作文,都属于三元关系作文,这类题型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质疑能力,要求学生超越线性思维,搭建概念之间的有机关联。本题的核心概念是学习诗歌的方法,材料文本又选自《红楼梦》,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有助于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和所思所感,深入剖析核心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关系,写出体现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佳作。 这篇作文要求学生以学习诗歌为出发点,讨论记忆、领略和讨论三者的概念、重要性、意义以及相互关系,并且稍作引申,谈谈启示。 记忆是学习的第一步,是基础。学习知识首先需要记忆,无论是诗歌的学习,还是数学公式、历史事件、科学知识,都需要记忆。记忆不应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应该有意识、有方法地记忆。记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 领略是学习的第二步,是关键。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记忆,更重要的是要领略知识所蕴含的精髓。黛玉说要“领略了些滋味”,就是理解诗句,并由此体会其中的滋味,也就将自己融入诗歌中,体味诗的意境,感受人生滋味;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领略知识需要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从中找到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对于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分析、品味等方式来领略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对于科学知识,可以通过实践、探究等方式来领略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通过领略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最后,讨论是学习的第三步,是升华。黛玉有为认为学诗“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但其实讨论既是目的,也是方法。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掌握,更重要的是要与他人分享和交流。通过讨论,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也可以从他人的思考和感悟中获得启发和帮助。讨论需要开放的心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通过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拓展自己的思维和知识面,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讨论反过来也有助于我们记忆和领略知识。 总之,学习需要记忆、领略、讨论三个步骤的结合,三者之间互相作用,共同帮助我们掌握知识,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比如,我们由学诗联想到治学领域,一切的学习过程都可以适用于“记忆”“领略”和“讨论”。记忆是基础环节,任何一门学问,头脑中要有基本知识的记忆,有如水之源、木之根,正如古人所言博闻强识。领略是内化过程,纸是得来终觉浅,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教条主义是行不通的,一定要有自己理解与领悟,细细品味,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见识。把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结合自己的理解,在新的情境中能发挥运用,做到活学活用。讨论是外化过程,其作用还是辅助于自身的领略。以开阔的视田野、开放的胸怀,对外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提高。 这道作文题目,考生多从治学领域思考,因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有话可说。其实在更广泛的领域,“记忆”“领略”和“讨论”一样适用。“记忆”“领略”和“讨论”可以上升为一种处事态度,一种学习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是要学习,要记忆,经典篇目代代传;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既要用心领会,还要联系新时代,进行新的理解与阐释,这就是领略;同时,我们可以广泛开展讨论,发表个人见解,交流学习心得;更可以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多民族不同文化交流互鉴。 从这个思维角度来看,更广泛的领域那就真的多了。教师的教学,医生的医学,科学工作者的科研,生意场上的营销……都离不开“记忆”“领略”和“讨论”。 根据阅卷情况来看,同学们在写这个作文题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是:第一,没有“启示”,紧紧围绕学诗或者学习的话题来谈“记忆”“领略”和“讨论”;第二,全是“启示”,没有分析材料中“记忆”“领略”和“讨论”对香菱学诗的意义和作用。 例文 记忆领其浅,讨论略其深 香菱学诗,先记忆而领略了些滋味,黛玉劝其讨论,方能长进。学诗,尚且感悟诗人的才情,若细究领略天地万物之奥妙,记忆、领略和讨论依旧相生相随。记忆领其浅,讨论略其深。 记忆,本为学习之基础。因记忆,人们对外界的观察才会产生印象,在印象的碎片中探寻出规律,才能补全事物表面的拼图,此便为从浅层了解万物。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香菱记诗,自然会在风花雪月中产生共鸣,叩开诗人内心大门的一角,领略一二滋味。每个人虽于人世仅江上一苇,亦浮游于天地,以一个点的视角探索万物。 然而一个点的视角终渺小有限,点与点的交汇,才能汇聚成为一张认识的大网。 讨论,即人与人的交流。点的视角终有自身的局限性,正如江上会有雾霭蒙蔽双眼,会有波澜令人头晕目眩,若局限于自身,终成“井底之蛙”,故要有讨论不断修正我们的认识。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展开对社会历史人文政治广泛的讨论;近代物理学中,思考与争论如影相随。许多伟大成就,皆自于讨论乃至针锋相对的争吵。我们每个人都为知识的高楼准备着砖瓦,而讨论,正是去除残次的瓦块,拼接起人类文明之大厦! 于记忆、领略、讨论之中,思维的长线将其串联,其全过程也可以如此概括:获取知识,了解知识,交换知识。当然,了解知识的过程是伴随其间的,正如对万物领略也是在记忆与讨论中逐渐深化的,我们也在知识的表层逐渐下潜,而其目的,或寻觅宝藏,造福他人与己,或深潜汪洋,满足广大的好奇心。 无论是记忆中的灵光一闪,讨论中的花火乍现,此过程终一路欢声笑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正是记忆中的美好与讨论中的相知,使人与人彼此熟悉,结成宏大的整体,集体与集体,国与国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样的过程又何尝不焕发力量呢?当我们沉溺于干枯的心灵境地,此便为甘露,当我们迷惘于黎明前黑暗,此便为朝阳! 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相互合作,皆自浅入深。相知相忆,彼此了解,相谈相论,彼此深入,记忆讨论,领略其中。愿此柳暗花明之道,亦心之桃源! 13.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三元关系的作文。三元: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题目中对三元关系有两大类解读: 其一:见自己知自己的分量,见天地知自己卑微,再面对众生,才能够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 总之,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是递进和交互关系 其二:也有人对“人生三见”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题目中的此句意思是可以对这三元的递进或交互关系进行调整,没必要严格遵守第一条的递进关系,但此条需要周密的思考力,也许考场上很多同学都会尊重第一条递进关系进行论述,会感觉相对安全) 以禅家语“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点出三元,然后以”有人“的看法指出三元的关系:“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面对自己,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我塑造。“见过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 不看大地,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见汪洋,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肤浅;不见高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不足。“见天地”是对“见自己”重新最大程度的全面修正和提高,给自己明确的社会定位。“这时再面对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到了这个境界,就可以泰然自若,用最恰当的合适自己的状态,从容的去面对众生。见过自己,知道自己的分量,见过天地,知道自己的卑微,这时再面对众生,才能做到所谓的虚怀若谷,大象无形。作文材料对这“三元”关系有明确的提示,人应该面对自己,认识自己,塑造自己;之后,要见天地,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学会把自己融入时代的洪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见众生”, 顶天立地,服务众生。 “也有人对“人生三见”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这一句明确了作文的开放性,如果考生有自己对这三元的理解,也可以合理立意。 例文 见自我 见天地 见众生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是从一个自己待腻的地方到别人待腻的地方?是去邂逅一段美景、遇见一段奇事、相遇一群妙人?还是在不断的行走中,去相遇那个未曾相遇的美好自我? 我不明白。 于是,在江南那个杏花烟雨的时节里,我撑着花伞,独自踏上普陀,想要寻一个答案。 从朱家尖码头登船启航,大约一刻钟的船程就可以顺利登上普陀。关于普陀,有着太多太多的传说,最打动的我便是不肯去观音。传说早前日本想要把观音雕像带回日本,在船行到普陀岛时,忽然狂风大作、海浪滔天,船队愣是无法再东渡前行,于是乎,观音的雕像也便留在普陀,守护着舟山群岛一方水土。据舟山百姓们相传,先前普陀连年饱受台风登录的侵犯,百姓的日子过得甚为颠沛;自观音落座普陀后,台风再未登录舟山,即便每每说要登录,也是神奇地临时绕道而行,稳稳避开观音。舟山的百姓说,观音是有灵气的。 踏过普陀山大门,沿着步行道行走,便会和千步沙沙滩相遇,站在沙滩上可以依稀望见南海观音侧影,在烟雨朦胧之中、绿树婆娑之巅,南海观音悄悄为自己拢上一层轻细飘逸的薄纱,颇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神秘感。千步沙旁是一大片礁石,小朋友、年轻人,三五一群,光是脚丫、卷着裤腿,弯腰弓背,眼睛直勾勾地在礁石堆里寻觅,时不时会传来几声狂欢,抓到螃蟹海鱼的欣喜。在人与海的亲密接触之中,或许有着连自己的察觉不到的童真与童趣。此刻的自己,仿佛就是庄子笔下的那只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与天底融合在一起,任我心逍遥。 走过千步沙,踏过一段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的台阶,南海观音像便在前方转弯处。在这里,一位朝圣者行三跪九叩之礼,三跪九叩虔诚地迎向南海观音。他的衣服已经被江南细雨沾湿,而他的前胸、腿前的衣服早已湿透,据路人说,这位朝圣者是从下船的那一刻,三跪九叩到这里的。据说他们这样的朝圣者,每年都是以这种隆重的礼仪,去向朝拜不同的佛教道场。我撑伞站在江南的细雨中,停足看着这一幕,或许人生中,就需要这样一份执着的虔诚,抛却红尘俗世的繁琐,朝着心中的那份净土,做一个纯粹的人,行一份纯粹的事儿,守护一颗纯粹的心。 从南海观音处出来,走过一株株被人认领的桂花树,普济寺就出现在眼前。高耸青葱的古树在门前静默地生长,池子里的荷花开得正盛,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态;池塘边,乌龟或仰头深呼吸,或懒散爬着,或在石头上晒着太阳,日子似乎在这一刻忽然停驻,就连时针也走得慢了。寻一处阴凉处随意坐下,身边乌龟在随意攀爬,池子里花色不一的鱼儿绕着荷茎游来游去,不远处,门槛上,游客、香客,双脚抬进抬出,他们的脸上是虔诚的敬意,他们的眼里,是希望的渴求。 望着门内袅袅烟雾升腾,我在想:人行一世,是我们去看风景,还是世间的风景在看我们?我们走不同的路、看不同的景、遇不同的人,最终又得到了什么?比如此刻响在耳畔的梵音,刚刚在岸边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用一种方式,让自己原本烦躁不安的心沉静,以平静的心境去面对生活的琐事,以平和从容的心态去面对人事纷争的是是非非。 或许,一段旅行的意义,就是去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于沧海一粟中,窥见自我的渺小与浩大,天地的有尽与无穷,众生的喜乐与哀愁,然后能一颗平和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春夏与秋冬。 我未行走时,天地便小了; 我在行走时,众生就近了。 14.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由一段叙述性材料与写作提示构成。 选取了《只此青绿》的成功出圈相关新闻信息,观众认为“青绿腰好美好绝”,据说点赞数超过3亿,在全过巡演上百场等,并总结《只此青绿》获得成的原因:出品方制作方的精细认真的态度,这部作品从传统绘画创作中寻求灵感,表现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过程,把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有机结合,符合大众审美标准,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作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启示”是希望考生挖掘材料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立意点,一、《只此青绿》成功是无数人倾尽心力、追求细节、精益求精的结果,二、从传统文化寻找灵感来源,会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三、如何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有创新意识,需要现代和传统完美结合。“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结合材料,自选角度”指的是考生不能脱离材料的含义和内容,不能一味的谈成功的方法,而是需要以材料为出发点,既有内联又有外延。“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中“感悟思考”,指的是考生需要在作文中有自己的看法、认识,有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根据材料,我们至少可以整理出几个方向的立意:①文化传承。《只此青绿》是对传统文化的深耕与弘扬,文化传承有意义,更有市场。②精品意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精益求精态度,成就了《只此青绿》的视觉盛宴。 例文 值此芳华,逐梦人生 舞一曲千里江山无限,画一帧只此青绿翩跹。探寻艺术根脉,打造舞台精品,融汇时代元素,《只此青绿》出圈绝非偶然,对传统文化的深耕与弘扬,是责任也是担当;对舞蹈艺术的敬畏与打磨,是意识也是行动;对现代与古典艺术的融合,是创新也是传承。我辈青年自当有所感悟,锚定方向,值此芳华,筑梦人生。 传往圣绝学酌古,承文化流脉斟今。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观今宜鉴古,深刻体会前人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和未来,《只此青绿》能够打动众多观众,根本的原因是展示出来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文化,是滋养我们精神血脉的财富,需要我们弦歌不断地传承。樊锦诗恪守大漠数十年,为的是传承敦煌的文化;李子柒以网络为平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都是在传统文化里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对于我辈青年来说,以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己任,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生命,指明人生的方向。值此芳华,筑梦人生。 十年磨剑苦孤诣,精益求精铸锋芒。《觉醒年代》中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追求卓越的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就大事。”《只此青绿》主创人员精研雕琢,反复打磨,历史20个月才打造出这场舞台盛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青年人皆应虚怀若谷,戒骄戒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严谨为衣,以细致为裳,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大国工匠们工作时的分毫不差,科研工作者们研究时的克精克谨,这些都是追求细节、打磨精品的意识。我辈青年在学习、工作时也当严谨认真,追求完美,只有这样,才能值此芳华,筑梦人生。 激活创新不法古,传承发展与时进。古为今用,创新为实,文化的传承也需要有创新助力。正如总编导周莉亚和韩真所说,该剧能展示独特的魅力,就是因为以现代艺术展现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继承。正如中国改革创新的脚步,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等,都是在创新中进步和成功的。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就告诫我们年轻一代,在传承中还要与现代结合,在发展中以科技助力,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辈也当值此芳华,筑梦人生。 水袖长舞,画幅流淌。文化滋养,生生不息;精研磨砺,始得玉成。时代大潮浩浩汤汤,我辈青年将赓续使命,担负传承之责,不断砥砺,锐意进取,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大路上奋勇前行。沧海横流,方显本色。 15. 审题立意 这是一篇启发类材料作文。 材料第一段的“以下条件”之后是审题的重点。我们可以拆开来看: “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想要乘风破浪,没有“大浪”意味着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而浪太大,甚至超过自己可操控范围,会容易被困难击垮,还会消解奋斗的恒心和勇气,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心态容易“崩”。对于时代青年而言,找到一个有一定挑战难度的舞台很重要。而且要学会审时度势,不该出手时要韬光养晦,该出手时就如诗句所言: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如果把人生看作是逐浪前行的过程,那么一块合适的冲浪板就是称心如意的“工具”,它既是我们施展能力的载体,也是我们事业的“伙伴”。古人曾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吾辈而言,锤炼好自身的本领,善操“可驭”之板,方能闯出一片天地。 “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这句话其实强调了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心态要够好,要积极乐观,不怕苦难;二是身体素质要够硬,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调的正是这个道理。在具体行文时,两个条件侧重谈某一个即可。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这句话强化了这篇作文的主旋律意味。考生可以围绕“如何做新时代青年”这一常考常新的主题,以并列式的逻辑展开。在写作时应当合理援引青年榜样的素材和相关名言。 好的作文题目,作文材料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读起来有意思,品起来有“嚼劲”,材料寓意既不是那么直白,也不那么隐晦,考生只要细品,便能读懂材料背后的深意。 本次作文由冲浪这一体育运动现象,引出人生思考。考生读完材料第一时间应该思考的是“冲浪”这一现象的本身具有什么内涵,材料中的关键句如下: 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要素一:海浪高且大,且可控。) 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要素二:冲浪板尺寸合适,能灵活操控。) 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要素三: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良好的身体素质。) 海浪和冲浪板是外在客观条件,冲浪者是内在主观条件。正如材料中所言,“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海浪和冲浪板是成就这项精彩运动的外在条件,这些因素,天然可以成就,人工可以形成;而冲浪超凡的勇气、高超的技能和过硬的身体则不是每个有都具备的。我们可以从中提取三个关键词:海浪、冲浪板和冲浪者。 本次作文,在给出作文材料后有以下提示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 第一句交待时代大背景,第二句给出写作任务,回答新时代我们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的问题。注意这里有一个比喻句,“时代的浪潮”,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是谁?从考生来看,当然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文章要有“我”“我们青年”的融入,要有时代、身份意识的明确体现。“冲浪者”该如何理解?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勇担使命,冲锋突破,奋勇向前。 从这一任务来看,作文立德树人功能十分明显,“青年,时代,国家”的三角交叉关联十分明显。“时代背景,青年身份”,这一话题近期还是高考热点。作文任务紧密联系时政,坚持立德树人,引导青年人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责任。 可以这样说,材料是引子,任务为本真;材料是现象(自然、文化),任务是寓意(社会、人生);材料是形,任务是神;材料是“移过来”,任务是“说开去”。 考生审题时首先要抓住材料,结合材料语境理解话题内涵,然后跳出材料本身,发挥想象,延伸到其比喻义、象征义,联系社会和人生,参悟出其中所包含的处世哲理。 由材料到作文任务,实际上也是立意的过程。立意的难度在于,理解作文话题概念的内涵(由表层到深层的引申过渡)。本次作文“冲浪”中含三要素:海浪、冲浪板和冲浪者。这三个概念内涵,有冲浪的基本义,也有其引申义(比喻义)。 参考立意: 做一名有勇有谋的时代“冲浪者” 站在时代的浪尖起舞 练好“冲浪”本领,实现民族复兴 修己身,借外物,抓机遇,实现复兴梦 踔厉奋发,破浪前行 操“可驭”之板,乘风破浪 例文 驭时代巨浪,为奋发青年 (标题采用形式对偶的一组动宾结构,清晰地表明观点) 时代浪潮风起云涌,立足时代交汇路口,展望无限未来,须敏锐感知时代之势,借社会之力,炼自身品质,方立于群潮之巅,摇时代旗旌,画就人生蓝图,作有为“冲浪”之人。(开篇以干净利落的语言提出中心论点,亦准确回应了写作引导语提出的“在时代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这一核心问题。审题准确,立意精准;开宗明义,简洁有力。) 时代之势瞬息万变,时代之浪,携卷你我。有借时代之势者,可立于不败之地,古人曾言:“识时务者为俊杰。”此言得之。若无对时代的敏锐感知之力,又何谈乘势,若无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又何言作为?(此处正反论证,意在凸显对时势感知和精准把握的能力的重要性,后文亦正面运用李白诗和诸葛亮等古人事例论证,此处若能列举具体的反面论据会更有说服力)“大鹏一日同风起”(引用恰切),凭借的不正是时势之风,乘势而上,翱翔九天吗?诸葛亮不正是假借东风之力,成就三国神话?由此可见,位于浪起浪涌的时代变局中,处于复兴之任的青年,更应感知时代之势,把握时代时机,实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个人实现(“实现”应是“理想”)。 时代波涛汹涌,鉴时代之势时,也应秉社会条件,唱响时代颂歌。(“鉴时代之势时,也应……”体现过渡)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方兴未艾。巧用时代“冲浪”之板,方可踏浪而行,迎难直上。如新东方巧用数据直播浪板,担起脱贫攻坚时代之任,为复兴也添砖加瓦。回应时代号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作出新东方式回答,这种行为引发启示。凭一己之力是否可以驭时代之潮?(此处设问不准确,导致下文答非所问,当改为“凭一己之力当如何驭时代之潮”)新东方以他的方式告诉我们,青年应当恰当运用社会科技资源作为浪板,方能谱写人生事业宏伟格局。 时代浪潮瞬息万变,浪板灵活多变,想要驭浪踏板,更需冲浪者千锤百炼的品质。(“千锤百炼”不能作定语,当改为动宾结构:“锤炼自身品质”)(“更需”暗示文意的递进)以百炼成钢之姿入时代变局,以坚韧之肩扛复兴之任,以从容不迫的心凌驾时代群潮之上,(排比,增强语势)是青年的人生必修之课,也是对自身高度的要求。苏翊鸣以坚毅精神勇夺奥运金牌,展现青年生命之张力;中国女足浴火重生,重夺亚洲冠军,淬炼不畏困难,敢拼敢闯的铁血玫瑰标志。(搭配不当,当为“精神”)这是青年之理想,也是青年之目标,(此处语脉割裂,语意模糊,“这”指代不明,有凑字数之嫌)用临危不惧、高昂姿态迎接未来挑战。 时代浪潮奔涌向前,复兴之任责无旁贷,青年应以敏锐之感,驭板之能,坚韧品质面向时代,做浪潮冲锋者,画就人生瑰丽蓝图。(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本文提炼材料关键词作为标题,围绕如何“驭时代巨浪,为奋发青年”展开写作,采用总分总结构,思路明朗。开篇快速入题,回应材料核心问题,总起全文。2-4段三个主体段落分别对应材料给出的三个冲浪条件。第2段“要敏锐感知把握时势”,对应冲浪第一个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可驾驭范围内;第3段“秉社会条件对应冲浪”第二个条件:冲浪板能被冲浪者灵活驾驭;第4段“锤炼自身品质”对应冲浪第三个条件:有足够的勇气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结尾重申论点,呼应开头。 文章论证思路清晰,能对冲浪三条件做整体理解,做到由时势到社会条件到自身素质,层层深入,富有逻辑。为体现这三者由外及内的关系,作者运用“也应”“更需”暗示层次递进,过渡自然,较为灵动。对“冲浪板”这一概念能够做出合理而富有个性的理解,并准确阐释,即“科技革命”“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浪潮”等“社会科技资源”,而“秉社会条件”便是“恰当运用社会科技资源”。此处论据“巧用数据直播浪板,担起脱贫攻坚时代之任”新颖独特、恰到好处。 论证手法多样,举例论证能援引古今事例,兼具历史感和时代性;名言警句引用恰到好处,颇具文采。论证语言丰富生动,多处运用对偶、排比、反问,句式齐整而语势沛然。 文章亦有不足之处。未能对题目的核心概念——“时代之浪”做出富有时代色彩的阐释。几处论证不严谨,如第四段引用体坛苏翊鸣夺冠事例,突出的是“坚毅精神展现生命张力”,并不能证明论点“拥有千锤百炼的品质方能驭浪踏板”。本文表达上还有不少欠缺之处,多处出现错字,语病,个别地方不够流畅。 【审题指导】 本次材料作文属于三元关系材料作文,之前赵老师已经交流过三元关系的审题技巧,現就本次材料来看下:首先解读主体材料,两个自然段,第一个段落里给了本次作文的三个核心概念——立身、行道、扬名,然后对于三个核心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导向性解读,“立身”有两个方面的解读进和退,也就是考生在论述这一核心概念时要进行辩证分析两个方面如何立身,进而联系自身或者社会现实来进行解决如何离身的问题。“行道”材料界定很明确即坚守道义、正道直行,做于公有利的事情,这给我们找到榜样诸如谭嗣同岳飞洪战辉等坚守道义的例子,坚守道义的理解可以有对于他人朋友,也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国家,总之论证时要层次清晰事例丰富,才能增强说服力。“扬名”这一核心概念的解读是界定在“后世”而不是“当世”,这给考生深刻辩证说理提供了空间,针对现实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那也是在追求扬名于当世,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不对的,也注定没有好的结果,所以吾辈青年应该怎么办,也是这次作文写作的一个重心,针对这一现实来论证才可以。 限制性: 1、准确把握理解核心概念。“立身”“行道”“扬名”立身是安身立命,行道是坚守道义、正道直行。 2立身又分为进和退两个方面,扬名是扬名于后世而不是当世。 3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关系把握限制。扬名是立身、行道后的自然结果, 那就是先立身行道,不要追求扬名于当世。 4现实针对性,本次作文必须针对现实 ”很多人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 “来进行批驳论证。 【立意参考】 且立身,谨行道 扬名不必在我,立身行道为先 立身行道于今朝,方可扬名于后世 【优秀范文】 1扬名不必在我,立身行道为先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昔时《孝经》所言,今有同慨,立身行道乃为根基,失去了立身行道的“扬名”则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大江东去,青山依旧,在如今的大浪淘沙里,我们亦应以“功成必定有我,工程不必在我”的态度,不求扬名,立身行道为先。 立身之根固,方成扬名叶。立身乃为修身锤炼,涵养自我,唯有蛰伏方能有新生,唯有立身方能铸就铜墙铁壁、坚硬铠甲。“四周跳女王”特努索娃在冰场一次又一次的摔倒、爬起、跳跃,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训练中“立身”,终以五个四周跳亮相冬奥,把女子花滑带入新高度;屠呦呦在千百次的试验中总结发现,在与古籍的对话中探寻真相,“十年饮冰”的立身,必定有回报,疟疾康愈人们的笑脸就是最好的答案;三毛在漫漫黄沙中感悟生命,将灵魂寄予撒哈拉,在立身中找到心灵归宿,为中国文坛留下永恒的倩影。立身于己,我们才能积蓄力量,行稳致远。 行道之源浚,才得扬名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先生箴言如炬,响彻古今。行道,当行大道,行正道,有一份热发一分光,为天下苍生,人间道义贡献一束星光。樊锦诗投身戈壁,为敦煌赓续文明之脉;黄旭华隐姓埋名,为国防贡献一生;吴天一在高原奔走,壶瓶济世。追溯历史,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弃医从文,一句”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变是唯一的光”着凉暗夜。行大道之人才能被历史铭记,走正道之精神方可万古弥新。 扬名不必达,立身行道必至。究其本质,扬名并非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它只不过是我们立身行道后的一个结果。当我们勇于立己身,坚于行大道,我们不必在乎扬名与否。然而揆诸当下,既生繁花,亦生野稗。在这个流媒时代,“一夜成名”已不再是梦想,因此追逐名利、声望之人蜂拥而上,沉迷网络世界的流量,甚至不惜枉顾道义,只为博眼球,人仿佛成了“名”的附属品。更有甚者,追名逐利,蔑视法律,最终锒铛入狱,害人害己。面对如此“娱乐至死”的现象,我们当追忆魏征所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固其泉源”,回首立身行道的初心,”非淡泊无以明志“,功成不必在我。也只有那些不求扬名于世,只求无愧于心之人才能被世代所铭记,达到扬名后世,扬名世世的成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名利皆为浮华的泡沫,唯立身行道方是成就自我的不竭泉源,成风好去,长空万里,吾辈立身行道,追风赶月,寻得春山! 2立身以行道、修身于致远 有人把人的一生做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少年时期像只猴,顽性;青年时期像苍蝇,莽撞冲动;中年时期像头牛,忍辱负重;老年时期像只狗,苟延残喘。这个比喻让我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似是似非,给人的感觉很压抑,似乎人生处处充满负能量。 而我更喜欢《论语》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的这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人生态度,大意为青年立志、中年立身、老年立命的意思。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礼运》中有记载:人以纵生,贵於横生。我们"人",是以纵向降生于世的,区别于横向出生的动物,因此常有“人性”“兽性”一说。性,本质是心生为性。 淳朴和纯真是人类天然萌发的本性。父母恩重经变相《临产受苦恩》石刻):"……按禽、兽、艸、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惟人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为极贵。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这是我们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人最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因此幼年培养人的性情至关重要,少年立性,则百业待兴。 有“志”者,心所向的方向就是要走的方向。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志向,他要到达的地方不论多远,他最终都能到达。穷山距海,也不能限制。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志向,他要到达的地方不论有如何坚固的防御,他总能到达。精锐之师,也不能阻挡。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 在人生长河中,我们记住的东西太多,心里承载的重量也太重。当步入老年的时候,大多已经看过了许多人和事,经历了许多起起落落。此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拿起,而是放下。人到老年,离开的人越来越多,身边的朋友也有些已经离去。偶尔怀念、想念,但依旧要放下离开的人,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好好过自己的生活。 人的一生像一棵树,从幼苗起,经历了成长,开花,结果,成熟,然后是枯萎,死亡。淡泊恬适,明心立志,修身养性,大道至简。 3立身行道 始终如一 筑牢思想防线检验的是内力,不碰纪法底线体现的是定力,追求道德高标准考验的是毅力。当代青年要想有所作为,扬名后世,只有在这三个方面不断砥砺琢磨,才能确保强底色、葆本色、不变色。 老子曾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做人做事慎始慎终,就不会有失败与差错。同样的,当代青年保持一时的高洁情操并不难,困难的是始终如一保持干净。而要守好高洁情操,就当在筑牢思想防线、不碰纪法底线、追求道德高标准三个方面下一番功夫。 首先要管住自己,筑牢思想防线,这是立身之本。有个哲理故事讲得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开口: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宋儒朱熹也曾说:“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再如,“廉”与“腐”有着相同的“广”字头,却拥有不一样的“内心”。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从“好干部”沦为“阶下囚”,尽管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内心防线失守,甚至背弃了理想信念、忘却了初心。一个人,只有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所以,古人历来讲究“修心”,强调要“明道德以固本,重修养以安魂,知廉耻以净心,去贪欲以守节”。在今天,修心治身同样是每位党员干部必修的人生课程,片刻不能松懈,必须时刻端正心态、修炼心性、磨砺心志,常怀律己之心、敬畏之心、为民之心,坚决祛除任何“心魔”,抵制内心的“妄思”,如此才得行稳致远。 底线是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一个人倘若心存侥幸,越过底线,以身试法,必然会受到惩罚。明代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雨天之后,一位轿夫因穿着一双新鞋,小心翼翼地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鞋子。出城后泥泞渐多,轿夫一个不小心踩进泥水后,便不再爱惜,以至于鞋子越来越脏。可见,守住底线的重要性。对今天的当代青年来说,不碰纪法底线虽然是个基本要求,却并非不思不虑就能自然而然做到的。只有时刻防微杜渐、如履薄冰,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才能避免出现“轿夫湿鞋”后索性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份初心之中,就应当包含对道德高标准孜孜不倦的追求。如唐代柳宗元“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的掷地有声,明代于谦“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两袖清风,清代戴远山“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的淡泊明志,等等。不与世俗之污浊同流,不为五斗米折腰,彰显出的正是志存高远的清逸风骨。对今天的青年来说,锤炼道德是一辈子的事情,要用一生践行道德修养,兑现对国家的庄严承诺。为此,必须以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地敲打自己,一点一滴地淬炼自己,不断向着更高的标准进发,才能经受住诱惑的考验、时间的检验。 筑牢思想防线检验的是内力,不碰纪法底线体现的是定力,追求道德高标准考验的是毅力。当代青年只有在这三个方面不断砥砺琢磨,才能确保强底色、葆本色、不变色。 17.【审题指导】 本次作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材料,第二部分是要求。首先理解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材料由两句话组成,这两句话的中心就是“历史”,第一句话阐述了历史和现在未来的关系,“历史”和“现在”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的,所有的“历史”也曾经是当时的“现在”,所有的“现在”也会变成未来的“历史”。第二句话开头总说“历史不能忘记”,然后用一个“但”转折,指出对待“历史”的态度:“它不应该成为记忆的负担,而应该作为未来的启迪”。结合这两句话的含义,中心话题就是谈论“历史”。然后分析第二部分的要求,题干中的“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这个要求给出了“历史”的范围,可大可小,这样就给考生提供了很广泛的写作空间。可谈论对国家民族历史的认识和感悟,也简述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然后阐述曾经的历史对今天发展的意义,最后展望未来。也可谈论对自己过去的认识和感悟,自己过去的成功也罢,失败也罢,都是自己宝贵的经验,如果删除过去的任何一个瞬间,都不可能成为今天的自己。最后还要分析文体,本次作文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但一定要文体清晰,如写议论文,可以按照“要铭记历史”“为什么要铭记历史”“如何以正确的方式铭记历史”“如果忘却历史结果会如何”等打开思路;如写记叙文,要注意使用各种描写方式来让叙事更为生动。 参考立意: (1)铭记历史,开拓未来; (2)敬畏历史,相信未来; (3)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4)正视历史; (5)历史的见证; (6)那段永不铭忘的历史; (7)倾听历史的声音; (8)记忆与反思。 【名句素材】 1、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2、铭记历史,是拥抱未来的最好姿势 3、铭记历史,开创未来。铭记历史,绝不是为了记住仇恨,因为那没有任何意义;铭记历史,是为了时刻警醒我们,和平需要有强大的实力作保障;铭记历史,是让大家回顾历史,以史为鉴,不让历史重演。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为了我们的中国梦,同样为了每个人心中的梦,我们必须且不得不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加快实现“两个一百”进程,同心共筑“中国梦” 4、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该忘记英雄,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需铭记历史。 5、创造历史的人,历史当然把铭记,即使没有一个特定的名字,也会化入一个崇高的集体。 【优秀范文】 执历史之镜,照前方之路 “历史”一词,两个字,九个笔画,却承载了多少的荣耀与沉重。历史是几千年的往事,是几千年里的炊烟袅袅和戎马倥偬,更是凝聚几千年智慧的一面镜子,借着时代的光,照彻前方的路。 中华民族大概对“历史”二字不会陌生。每一个华夏儿女在想到近代以来祖国所遭遇的一切时,都会燃起满腔热血,燃起家国情怀。但是在家国情怀的表现方式上,却出现了差异——有人只顾表示愤怒,在往事已过去多年后仍满怀仇恨情绪;而另一些人,则将历史作为一个警示,思索未来的发展之路。 前者将历史当作了记忆的负担,而后者,则将历史当成了未来的启迪。相形之下,不难看出,后者的态度,更为积极,理智。 将历史作为负担的那一些人,除了徒增烦恼,传播消极情绪,还能干什么呢?一味地追忆过去并不能重现往昔的荣耀,一味地追忆过去也不能保证过去所遭遇的困厄不会再次降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曾经说过:“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是空谈道德。”同样的,将这句话从“道德”迁移到“历史”,也是适用的。历史,不应该被狭隘地空谈,当作沉重的包袱。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即“鉴之”——怀着平和、客观的态度,汲取经验与教训,调整发展模式,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而心平气和地接受历史,借鉴历史,并不意味着忘记历史,相反的,我们能够更客观,更正确地了解它,铭记它。 我们现在所行的每一步路,都是踩在前一步路的脚印之上的。前一步的错失并不可怕,只要适时调整步子,下一步仍然可以迈得顺利稳当。真正可怕的是被前一步的错失遮蔽了双目,不去调整步子,到最后落得步步皆错。 而此处的脚印,此处的历史,早已突破了后来宏大的概念,真真实实地落到了每一个人的头上。家国悲欢相连,家国历史相通,而当个人的前路能被历史照亮,国家想必是前途光明。 18.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两则材料都围绕"过去"现在"未来"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立意的核心。 写作时要注意把为何要珍惜"现在,做好"现在,放入"过去"与"未来"的整个链条当中去思考,这样才能明白"现在"的重要性。这才是出题者的真正意图。 写作时要把"过去""现在""未来"当成一条动态的链条,每个环节都对另外两个环节有影响,从而必须要正确面对这三个环节,找到正确态度和最佳做法。如"过去",如果做得好,那么"现在"就应该继续过去的做法;如果做得不好,不要只是沉浸于懊悔当中,应在"现在"改正,为"未来"奠基。面对"未来",空想不切实际,要想赢得未来就必须做好"现在",你的"现在"就是你"未来"的延伸。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思考如何做好"现在",才能更好地把"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如珍惜时间,脚踏实地,努力拼搏等。总之,青年应该有整体意识,着眼于"未来",修正"过去",珍惜"现在",用努力奋斗争取光明的"未来"。 【参考立意】 铭记过去,把握现在,成就未来 铭记过去,珍惜现在,相信未来。 做好"现在",不负过去,赢得未来。 立足当下,重审过去、创造未来 【优秀范文】 1.铭记过去,把握现在,成就未来 史铁生说:"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李大钊曾言:“一擘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与未来都相互呼应。”明誓话语犹回响在耳畔,沉重的使命担当己在肩上,伟大的梦想正在呼唤,吾辈青年当无悔青春,铭记过去,把握现在,成就未来。 勿忘过去的苦难辉煌,如今的红色长城由无数先辈的血来铸就,是丰碑,镌刻心灵在深处。 君不见,"五卅事件”中无数工人的血换得工人运动的高潮;君不见,抗日战争中,缺衣少食的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强敌;君不见,抗美援朝战役中,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烈士无惧死亡,开辟新中国的壮阔前程。"何须马革裹尸还,人生无处不青山。”先辈的血染色了鲜艳的红旗,吾辈青年当铭记过去苦难与辉煌,接过时代接力棒,为民族复兴伟业助力。 无愧现在的使命担当,青年强,则国强,时代的接力棒正传递到吾辈手中,当奋起,自信昂扬。 “青年人的发展轨迹便是国家的发展曲线。”新华社如是评论道。诚哉斯言,青年人当承担如今的时代重任。不论是致力于石墨烯研究的天才少年曹原,还是平均斗龄三十多岁的“天问”"墨子”"北斗”研发团队;抑或是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员。他们都是有责任之青年,都以自己的方式兑现自己与时代的承诺。吾辈青年,当追随榜样脚步,把握现在,无愧现在的使命担当,为第二个百年目的添砖加瓦。 不负未来的伟大梦想,时代画卷正徐途展开,那如橡巨笔总会由我们掌握,每进,锐意进取。 党的二十大,着重强调青年的时代价值。在党百年史中,许多青年为开拓中国美好明天筚路蓝缕。毛泽东周恩来,放弃优越家庭条件,以天下为己任,带领亿万中华儿女劈波斩浪领航中国。伟人的身躯仍旧在我们心中高大的矗立,伟人的思想仍旧浸润着心牌。吾辈青斗,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追随伟大步伐,让无限的过去,与未来在现在交相辉映。 勿忘过去的国难,不愧现在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大伟梦想,吾辈青年,当铭记过去,把握现在,成就未来,在祖国发展的泱泱大潮中,奔涌向前。 2.立足当下,重审过去、创造未来 我们无时无刻不站在时间的河流中,站在“当下”这一动点体察着时间永不止息的流变。或是回望着过去,或是眺望未来……我们在当下的时点中徘徊往返,行止犹疑。 史铁生曾言“我站在今天谈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时间以其单向性分明地将“当下”从与“过去”“未来”的牵黏中剥离,正如先哲所云“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过去与未来并不能对当下起扭转性的作用,而“设想过去”与“幻想未来”既给已发生的事件再译与总结,又为将来规划与准备。过去与将来仅能在意识中交叉在当下,但当下的行动却能解释过去或造就未来,所以“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 对于过去,客观上是已发生的事实,但主观上仍任我们阐发与再译。当我们从现象世界抽离而往意识世界,过去坚固的壁垒被打破,打上现在的烙印,老舍曾言:“人是为明天活着的,因为记忆中有朝阳与晓露。”——我们可以用记忆重新回到过去,但这过去已失去了其本质的样貌。我们用回忆雕饰过去,又用重温过去的美好勇敢面对明天。 立足现在对过去的凝视是用更成熟的目光对其重审。保尔·柯察金带着战斗中受的伤重返战场,燃尽余生;眼科医生陶勇放下对伤害他的患者的怨恨而继续行医,拯救光明。他们不沉湎于过去的痛苦与悲怆,而用现在的宽容与勇气回望过去。对于保尔,战斗是参加革命的勋章;对于陶勇,他人的伤害是对仁心的一次考验。他们立足当下,用深邃的目光投向过去,刺入过去表象背后的纵深,并在对过去的重审中一次次浴火重生。 对于未来,虽看似迷雾一片却在当下中孕育。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着迷又恐惧,又努力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如今我们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的变乱似乎脱离我们的掌握。与其随时代与变乱大浪作一叶扁舟任意东西,不如“于变局中开新局”,用当下的努力刺破未来的恐惧,用坚定的步迈取代踯躅与游移。 因此,未来看似完全未知,却在不确定与确定中给予现在转化的余地。 对于现在,加缪曾言“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与其为未来画上坐标,并为自己无能为力而焦灼不安,不如重新立足当下。黑塞曾言“一切都是本质与当下”,当下因其必然的流逝在每分每秒不断湮灭,我们虽一直在失却当下,却一直在拥有它,因为我们所见皆当下,所有也仅当下。在怀揣过去或担忧未来时,我们无法阻止时间客观的流变,但只有当下,我们的存在无比清晰,我们的力量也更为强大。于是,加缪破除人们对虚无本质的恐惧,黑塞在二战的大变乱中保持自我的独立。 我们可以“设想过去”或“幻想未来”,因为这能让我们重新审视并深入理解过去,用更成熟的自我勇敢面对未来,而幻想激励着我们不断向未知的迷雾进发。当下是我们唯一的舞台。过去与未来成为光影的交叠,我们在现在尽情地舞蹈,让勇毅地大风吹向过去,又让希望的风吹向未来。我们向往着失去的美好与美丽的未知,又努力地让“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让现在地努力点亮过去,照亮未来。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冀ICP备17016543号

GMT+8, 2024-5-11 11: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站长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