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核心素养家培养 返回首页

思琪妈09的个人空间 http://xy.xfxynet.com/?5057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从张耳陈余看交友之道

热度 2已有 213 次阅读2022-8-17 16:31

字体:
在上一篇日志里,蒯通在劝说韩信时曾举出常山王和成安君的例子。常山王和成安君就是张耳和陈余。司马迁曾专门为这两个人作了合传。这两个人早年不仅是忘年之交,还是刎颈之交,可是后来却在名利的驱使下,反目成仇。司马迁对两人的评价是:“张耳陈馀,世传所称贤者;其宾客厮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然张耳、陈馀始居约时,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名誉虽高,宾客虽盛,所由殆与大伯、延陵季子异矣。” 意思是说:张耳陈余都以贤者著称于世,不仅在所居国官至卿相,连他们的宾客奴仆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他们在当初贫贱不得志时,相互倾慕、彼此信任、誓同生死,义无反顾;而后来他们有了地盘,却互相争权夺利、相互背叛、相互残杀。他们的这种交往只能算是势利之交吧。就算他们的名誉高、宾客多,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和吴太伯、延陵季子相比就差远了。

张耳和陈余友谊的裂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要说起来,还和巨鹿之战有关。自从秦派出章邯镇压农民起义之后,章邯不愧是秦最后一代名将,一路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扑灭已成燎原之势的秦末农民起义。当时张耳和赵王被围困在巨鹿,而陈余领着几万人马在巨鹿之外,但和章邯的大军比起来不值一提。陈余不敢轻举妄动,只好暂时把军队驻扎在巨鹿北边,等待时机。后来秦将王离也率大军来到巨鹿,眼看形势越来越危急,张耳就不断派人秘密潜出城催促陈余来解围,但陈余自知实力不济,踌躇不敢向前。在这段时间里,张耳从最初的期待到后来的愤怒,以致最后的怨恨,恨陈余对自己坐视不管。陈余的解释是:我现在去打,不但救不了你们,还会全军覆没。我现在保存实力,将来才好给你报仇。我们学过课文《项羽本纪》的节选,我们都知道,当时不仅是陈余不敢救赵国,各路诸侯都是作“壁上观”,除了破釜沉舟的项羽,谁能打得过当时士气正盛的秦军?可就是这一次的“壁上观”惹怒了张耳,从此两人开始分道扬镳,不但朋友做不成,还成了仇人,都欲致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后来有一次张耳被陈余打败而投靠了刘邦,刘邦想和陈余一起打项羽,陈余提出的条件确是要张耳的人头。刘邦并没有杀张耳。最后刘邦派韩信和张耳一起攻打赵国,韩信背水一战击败陈余的二十万大军,陈余也被斩首。至此,张耳和陈余两人相爱相杀的故事结束。

两人的故事讲完了,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我们应该更多地反省自己有哪里做得不好,而不要苛责别人,这样就可以远离怨恨了。如果张耳和陈余当初都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把对对方的要求降低,而对自己的要求拔高一些,可能就不至于反目了。对于张耳来说,要求朋友对自己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是不是有些过了?这样要求自己可以称得上是道德典范,可用来要求别人就有点道德绑架的意味了。而对于陈余来说,如果两人真是刎颈之交,见死不救也是很不应该的。哪怕自己实力不够,也应该积极地努力,即使最后失败了,也可以做到问心无愧。“士为知己者死”,死何足惜?如果觉得对方不值得自己为之拼命,当初何必走得太近,最后反而让自己陷于不义之地。从这两人的故事里我们应吸取的教训一个是交友不得不慎,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另一个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要稀里糊涂地和别人走得太近。


评论 (0 个评论)

手机版|Archiver|冀ICP备17016543号

GMT+8, 2024-5-21 18: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站长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