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这句话说出了所有参与研制核潜艇的科研人员的心声,也让黄旭华坚定了一定要让中国拥有自己的核潜艇的信念,他说:“听了这句话,更坚定了我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人生走向。”
对孩子的教育观——
黄老说:“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更为重要。让孩子自力更生,懂得独立生活。不要为她想的太多……
黄老的言传身教应该就是——乐观、坚持自己的理想;每天的运动饮食和音乐(每个星期开一次音乐会)——我的口琴也要用起来
不要依赖父母,有理想就要去追求,风筝应该在天空中飞翔,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还有那天看到的寻找“亮点"也给我极大的启发。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这个故事。1990 年,杰里 · 斯特宁被国际儿童慈善组织派往越南去解决当地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时间只有 6 个月,他到当地后发现根本就没钱、没人、没资源。
如果是你,这个时候会怎么办?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写个报告,说明要先发展经济,再发展教育,提高父母的素质,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个报告是正确的,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斯特宁没有这么做,他拿着一把尺子就下乡了。在乡下,他就拿着尺子去量那些孩子们,然后选出了家里又穷、身体又健康的孩子们。然后去调研,发现这些孩子家里都吃四顿饭,妈妈会去稻田抓小鱼小虾给孩子吃,还把番薯叶的汁淋到饭上一起蒸。于是斯特宁就在村里带着母亲们一起做饭,就用这几招,6 个月后,当地 65% 的儿童营养问题得到改善。斯特宁把这个做法推广到了越南其他地方,这个方法持续影响了越南儿童 20 年。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寻找亮点”,在《瞬变》这本书里有详细的介绍。它不要求先解决导致问题那些看似根源性的问题,而是找出当前这种限制条件下的成功的异类(亮点),然后找出规律,加以学习和推广。
鲁迅全集-呐喊-故乡-最后一句:“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的愿望有多迫切,你坚持的时间有多久,因为你在路上,所以你就有了胜利的希望,有了通往胜利的路。
成为行动派,用多年积淀的思维,想到就去做起来。
(1)快乐的享受与孩子们的生活,忘掉时间,坚持的去走
(2)有瑜伽,有音乐(尤克里里和口琴),有学习,不虚度芳华,永远芳华ing
3.从演讲稿的书写来看
结构:立志(国家和小时候的经历)-----叙事:核潜艇的研究(研究方法-步骤)下潜+口号总结——抒情:国家忠,父母孝——无悔
他曾是离国家机密最近,
也是最令美国人忌惮的中国人之一。
他就是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
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也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然而在显赫头衔背后藏着的是,
其艰苦卓绝的科研生涯以及,
长达30多年隐姓埋名的生活。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的一个小镇。因为父母都是医生,所以他自小的志愿便是继承父母衣钵,成为一名医者济世救人。
但是黄旭华出生后的日子并不太平,经常是课上着上着就有日寇的敌机盘旋,中学时由于家乡沦陷导致他肄业了,12岁的他和哥哥只能长途跋涉四天四夜回到祖籍揭阳继续求学。
,没两年新的学校也办不下去了,黄旭华的学业基本上是在兵荒马乱中辗转梅县、桂林、重庆等地完成的。
这些年来看尽了战火纷飞下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让他意识到: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欺凌。
于是年少的黄旭华决定放弃学医的志向:“我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
1945年,黄旭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当时被称为“东方麻省理工”的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从此踏上了他想走的科学救国之路。
在孤岛上与世隔绝
靠磅秤和算盘造出中国核潜艇
1954年,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首次试航,这种新武器的巨大威力一度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4年后,国防科委组建了一支仿制导弹核潜艇的队伍,整个队伍的平均年龄连30岁都不到,黄旭华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后,认为中国根本不可能建造出核潜艇,次年苏联政府更是全面撤出了援华专家,从人员到图纸再到技术设备什么都没留下,使我国的核潜艇研发事业一度中断。
但毛主席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这句话说出了所有参与研制核潜艇的科研人员的心声,也让黄旭华坚定了一定要让中国拥有自己的核潜艇的信念,他说:“听了这句话,更坚定了我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人生走向。”
于是这只队伍重新整装出发,开始了从无到有的摸索,自主研发核潜艇。为了保密,黄旭华就在家人的生活里消失了,他去了辽宁省的葫芦岛,开始了漫长的“无名”岁月。
当时的葫芦岛远比不上现如今的条件,环境十分恶劣。当时人对那里的形容是“两头大,中间小,风沙多,姑娘少,兔子野鸡满山跑”。
后来黄旭华自己回忆时,也笑着调侃说那里物资匮乏,每天的饭菜都没什么变化。
夏天就是“早上茄子炒辣椒,中午辣椒炒茄子,晚上茄子辣椒一起炒”;到了冬天就是“早上土豆炖白菜,中午白菜炖土豆,晚上土豆白菜一锅炖”。
连天气都不怎么友好,岛上的风沙“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
然而吃不好住不好还只是次要的,最困难的是当时的中国科技水平和工业水平都很落后,甚至根本就没有人见过核潜艇。没有参考资料,所有的研发工作都需要靠黄旭华和同事们一起自己琢磨。
黄旭华和同事根据搜索的到零碎的资料,集中分析出了大致的核潜艇模型,但谁都没有把握到底是不是可行。
恰巧当时有人从美国带回来了两个“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黄旭华和同事立马讨来拆解,发现玩具内部大大小小的零部件竟然和他们自己揣摩出来核潜艇架构基本一致,令他们对设计大增信心。
这仅是核潜艇研发的第一步,有了图纸,如何建造核潜艇也是一个重大难题。黄旭华并未退缩,带领着团队用“土办法”一点点钻研核潜艇的制造。比如为了进行核潜艇的定重测试,他效仿曹冲称象将潜艇所有设备挨个上秤称重,任何“边角料”都没放过。
这番不辞辛苦换来的是最终核潜艇下水后的定重测试值和设计预估值几乎完全吻合!
而制造核潜艇的过程中,所有的海量计算都是黄旭华带领同事靠着算盘完成的。当时国内还没有手摇计算机,黄旭华回忆:“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获得相同答案才能通过。常常为了一个数据,算上一整夜。”
至今,他还珍藏着一把北京生产的“前进”牌算盘,这把算盘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都是出自于这把算盘”。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几十年才走完的路。4年后的建军节,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服役。
至此,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具备了二次核反击的能力!
当这个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流满面。
(在这里插播一段黄老先生很少提及的曲折遭遇:)
最艰苦的时候,就是在文革期间,在1966年黄旭华正在北京,主持一个重要的核潜艇工程的协调会。
在这种情况下,黄旭华没有自怨自艾了,没有心生怨气。
那么他背叛祖国远走他乡了吗?没有!黄旭华依旧是白天被批斗,晚上熬夜把工作进度赶回来。
因为他的心里坦坦荡荡的,根本不怕批斗,依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终于在1970年研制出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ps:由于具体时间小当仔细查阅资料,还是众说不一,所以暂且定为1970年,若是哪位当友是行家,欢迎指正哈~)
核潜艇造出来了,但是还要具备足够的战斗力,极限深潜测试便是关键。那是检验核潜艇在极限情况下结构和通海系统安全性的试验。但是这项试验极具挑战与危险,上世纪60年代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就在深潜试验时沉没了,艇上160人全部丧生。
1988年,已是核潜艇总设计师的黄旭华不顾他人的劝说,毅然决定登上核潜艇亲自参与极限深潜试验。而全世界都没有总设计师跟随深潜试验的先例。
“万一深潜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我可以及时帮助采取措施。我不是充英雄好汉,要跟大家一起去牺牲,而是对大家的生命安全负责,确保人、艇安全。”
(黄旭华(左一)同参与深潜试验的科研人员合影)
历时四个小时,核潜艇下到了水下设计深度。巨大的水压使核潜艇艇身多出发出“咔哒”的声响,所有参与试验的人员紧张的大气儿都不敢出。黄旭华沉着应对,冷静地安排大家收集数据,成功完成了这次惊心动魄的试验。
当潜艇上浮回水面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沸腾了。
黄旭华更是高兴的当场赋诗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此时的黄旭华已经62岁了,整整三十年没有回过家。三十年期间他几乎是音信全无,家人不知道他在哪里、做什么工作,只知道一个信箱号码。就连父亲去世,黄旭华都没能回家去送父亲最后一程。兄弟对此难以理解,甚至一度与他断了往来。
黄旭华对此心存愧疚:“父亲病重的时候,我没能回家看护;父亲病逝,我也没能奔丧。”
父亲至死也不知道他的三儿子在什么单位,更不知道是在干什么工作。
直到1987年,上海《文汇报》刊登了一篇名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报告文学。黄旭华将这篇文章寄回给家里,黄母这才知道文章里始终未提及姓名的“黄总设计师”就是已经快三十年没回过家的三儿子。
黄母把这篇文章翻看了一遍又一遍,流着泪对家人说:“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谅解。”
1988年深潜试验后,黄旭华时隔三十年才再次见到母亲
这一句话背后母亲的谅解,黄旭华整整等了30年,1995年,黄旭华102岁的母亲,不慎摔了一跤,接到弟弟打来电话的黄旭华,火速赶回了千里之外的家乡。
但是在这之后,看到了黄旭华最后一面的母亲,就安详地走了。对黄旭华说的最后一句话,不是埋怨和悔恨,而是一句“你吃胖了”
2014年,《感动中国》把奖颁给黄旭华,他的深藏多年的功与名才被世人所熟知。
2016年中国首艘核潜艇游弋深海40多年后退役,进驻青岛海军博物馆码头。而已是耄耋之龄的黄旭华却仍未停止核潜艇研制的脚步。91岁的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打半个小时的太极,八点准时到办公室工作。
去年《开讲啦》专门策划了“国之脊梁”主题的系列节目,邀请到了黄旭华。
他打算将此作为闭关演讲,为此认真准备了许久,全手写的十几页演讲稿改了不知道多少次。
演讲时,他从容且幽默。提起有一次他在阁楼上不慎脚滑踩空,把家人吓够呛。
没想到黄旭华自己一个后空翻就站稳了,令女婿当场目瞪口呆。
但是听完黄旭华讲完自己隐姓埋名三十年,为中国完成自主研发核潜艇的故事后,在场许多观众感动到落泪,无人不为之动容。
主持人撒贝宁直言:“做这个节目四年,这是我听过最震撼、最让人心情无法平静的演讲。”
有人问他,如果重来一次,是否还会愿意选择隐姓埋名三十年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说:
“不会变,
科学报国是我的梦想,
我还是会隐姓埋名做好工作,
当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誓言无声铸重器,人间蒸发30年立赫赫之功!更多改变世界的中国力量故事,本期荐读:
GMT+8, 2024-12-22 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