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匆匆阅读了——成语孺子可教。 一、自己试着分析—— 底层代码:力小而任重 勇敢vs愚勇 表达结构: 确立人生走向(反秦)——行刺失败——磨练心性——成功 结合昨日黄老的人生走向的确立,确实人生很多事都是偶然也是必然。对于孩子的未来,不要太多计划,积极储备让孩子幸福的去做。 二、班长解读学习 被误读的张良:读《留侯论》有感 - 读后感写作专栏 - - 萧愚家庭教育网校 http://qqaaa.net/thread-29244-1-1.html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亡失于秦。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 张良到东方拜见仓海君,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他弟死不葬,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约合现在50公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张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现在原阳县的东半部),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不多时,远远看到三十六辆车队由西边向博浪沙处行走过来,前面鸣锣开道,紧跟着是马队清场,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最前面,车队两边,大小官员前呼后拥。见此情景,张良与大力士确定是秦始皇的车队到达。但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最豪华。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向该车击去。120斤的大铁锤一下将乘车者击毙倒地。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 然而,被大力士击毙者为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秦始皇幸免于难,下令在全国大肆搜捕凶手10天不得,后来不了了之。古博浪沙从此一举成名。 张良椎击秦王未遂,被悬榜通缉,不得不埋名隐姓,逃匿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静候风声。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5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此名为讹传,实为《素书》)。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注: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第25课 12-19 孺子可教 成语故事:孺子可教 http://qqaa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242&fromuid=753 (出处: 萧愚家庭教育网校)长 17:59:33 想想读了这个故事后的读后感 班长 19:31:42 孺子可教这个故事。大家读了之后,能够提炼出什么底层代码? 这是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有什么用意呢? 大家仔细读读,希望能够发现这两个故事的联系。提炼出底层代码。 班长 19:39:09 这个老人为什么要不断刁难张良? 宸妈:考验他的人品。。这个可能是一般人的认识。。真的是这样吗? 楠妈:磨炼他的心性,希望他戒急用忍。。 这是一种解释。 班长 19:41:06 张良开始谋刺秦始皇,在这个老人看来,是勇敢还是愚勇? 班长 19:41:57 嗯,从前后逻辑看,应该是愚勇。 谋刺秦始皇,很容易丢掉性命。丢掉性命,就没机会图谋大事了。 老人用这种做法,劝诫张良要能够忍。 戒急用忍。这个词用的不错。 班长 19:44:23 一个底层代码是:急于求成 vs 十年积累 一个底层代码是:急躁 vs 忍耐 这老人的用心在这里。 我们以前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读错了。 认为老人,故意刁难张良,是看他的人品,是不是顺从。。 这样就把张良理解成了一个老实人的形象。 这个老实人,得到了一本天书。然后就厉害了。 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年轻的时候跟汪精卫一样,都是热血青年。敢于行刺。 但是他后来可能经历的事情多了,逐渐开始有了城府。 这老人用这方法,给他一些启示。也看看他的心性,是不是足以成就大事。 后来给他的书是《素书》。 这书不是兵书,而是一本修炼心性,看懂社会的智谋方面的书。 兵书有点以讹传讹。后来通过考古发现,才知道有这本书。 以上观点。是苏轼在《留侯论》一文中的观点。 班长 19:50:31 《留侯论》这篇文章很有可读性。在古文观止里面。在宋文里找。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句讲了什么底层代码? 班长 19:52:45 嗯,小勇VS大勇 跟人打架,这是小勇。也叫匹夫之勇。 大智大勇vs 匹夫之勇 大勇是有大志向。为了大局,能够忍一时之怒。 班长 19:53:38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孺子可教,是指能够忍。而不是尊老爱幼。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这个张良,后来成了道家。 班长 19:56:30 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在群臣争功的情况下,他“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对他的封赏,他极为知足;他称病杜门不出,行“道引”、“辟谷”之术;他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处处表现得急流勇退。 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未伤毫毛。 张良这人是大智者。 战争时期,能够给出高明的建议。战争结束,懂得见好就收。 项羽军霸上,张良劝刘邦去向项羽谢罪,这是刘邦当时唯一的生路,刘邦顺着这条路活下来了。 刘邦彭城大败,魏赵齐燕皆叛汉归楚,项羽直扑宛洛,汉军危在旦夕,混乱不堪且迅速恶化的局势中,张良却迅速看出形势的转机之处:韩信国士无双可独当一面,使之攻略北方;彭越贪婪,可收买,使袭击项羽脆弱的粮道;英布与项羽有隙,害怕被报复,可以离间,拿来挡枪。 后来果然靠这三张牌打败项羽。 鸿沟画界后刘邦想罢兵,张良建议急击勿失,不要让项羽有喘息之机。 刘邦固陵战败后,诸侯不动如山,张良看准诸侯心思,建议刘邦裂图封国收买诸侯,结果诸侯兵来,迅速灭掉项羽。 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典型的大智者。 这种人如果生活在今天,也会如鱼得水。 班长 20:02:32 素书我们摘几段。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这书不长,回头我发到网校。 班长 20:03:33 求人之志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彰。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瘅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班长 20:04:02 很有道家的味道。 班长 20:04:21 应该是儒,道的混合。 班长 20:05:04 这书言简意赅,读懂需要一些悟性。 班长 20:05:31 张良熟读这本书,不愿意给人看。一直没有拿出来 后来几百年后,有人盗墓发现了这本书。才流传于世。 可能是作为传家宝吧。荫蔽自己的后人。有些私心。 班长 20:08:24 网校的底层代码这些,如果积累起来,编辑成这种书。估计也可以作为一种智慧大全。 我估计这书,就是大智者常年积累,然后编辑而成。 私藏这书,不是小气。这书落在坏人手里,就会祸国殃民。 只是一种推测。当时他怎么想。没人知道。 具体不得而知。 有时间我好好读读这书。看看有什么奥秘。 班长 20:29:38 张良本身就不是一般人。开始就是年轻冲动。后来经过打磨,逐渐成熟。这书可能起到了一个打通任督二脉的作用。 一个事件的解读需要全面——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中国成语。意谓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 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不用说国家政治,就是生活中的亲子关系我们也很难说清。 在网校的学习,通过班长引领间接经验的获得,让我与孩子的成长更加的通透。班长为我们打通任督二脉。 班长 06:15:10 被误读的张良:读《留侯论》有感 http://qqaa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244&fromuid=753 (出处: 萧愚家庭教育网校) 这个读后感我写了不到20分钟。读后感不用长篇大论。也不用刻意雕琢。把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先记录下来。 你也可以写“课后感”,就是看完上课记录之后的感受。甚至100-200字,几句话就可以。把自己最深刻的认识,收获写出来。 这个读后感,相当于一次思维的整理。锻炼价值很大。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是否真的有所收获。一目了然。 读后感关键是感。。这个感,就是你的收获。收获就是新东西。或者是颠覆了你过去的认知。或者是填补了空白。这个你自己是最清楚的。 1.古文的阅读水平要提升 2.读后感形式的阅读要坚持,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3.表达结构的总结总是不得要领要在揣摩 |
GMT+8, 2024-12-22 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