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布置了一点数学题给程程做,一个通分的题,他把分子通成一样的了,我对答案是错的。他不认同,说通分子也可以算对。我说:你这明明是错了吧,通分不就是通分母吗?
他说通分子也可以。
我:如果可以答案就有两个,可是没有。如果要求你通分子,会直接说通分子的。
他:反正我是对的。
我:你是不是因为做了那道题,就觉得通分可以通分子?通分和通分子不一样吧。那道题因为要求分母上的数,所以逆向思维把分子都化成一样的,这样好比较大小。
我扒拉扒拉一顿,他还是坚持他是对的。
我想发火,气恼这孩子怎么回事听不进,然后一想,我觉得这样那样,其实也是我想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回到原点概念WHAT,于是我搜索通分概念,和他一样看,通分就是把异分母化为同分母。这下他没话说了。
我:你受那个题的影响了,不要因为那个题模糊了基本概念。
他于是重新计算。
我想很多争执是不是也是这样,如果回到原点what,就可以解决争论。
为何有的家长看了孩子作业就撕掉,辅导孩子作业就气愤?因为太多的主观情绪,我想我认为,我的孩子怎么这么笨这么蠢,我是不是失败了等等。如果本着解决问题的心态,不忘初心寻找what与why,是不是能更理智一点?
有人问有没有人讨厌自己的孩子恨不得没生他?
有人回答说有,自己就是,恨不得没生这个孩子,除了吃喝玩乐不愿不想干别的,上课不听作业不写,写了也马虎了事,教又教不会,恨不得掐死他。生孩子是不是抓牌,那些好孩子家的教育一定好吗?不过是生了个天生好管教的孩子罢了。
这个孩子多大呢?我一看年纪,好家伙,六七岁!六七岁不爱学习的孩子,被老妈恨不得掐死,这妈自身是不是出了问题?
首先就是焦虑,喜欢比较,依赖自尊严重,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把怨气撒在自己孩子身上。
没耐心,对孩子天性认知不足。孩子不就是喜欢吃喝玩乐吗?一个孩子居然不喜欢吃喝玩乐,是不是很奇怪?
我家子彧一天下午三个小时,搬完了冰箱里的十二瓶牛奶,自己喝请别人喝,来来回回跑家几趟,就没了。
一年级上学期每次我去托管接他,他都在老师辅导作业教室的旁边一个房间里玩,问就是不肯坐着写字。
他这样还能安然无恙,得益于他是老二,前面有他哥为他探路了。
我以前,从小到大,我妈可能也怨恨我不少,无他,看着不聪明罢了。别人敏捷善辩,机灵善表现,我就呆看着。明明会吹曲子,居然别人都不知道,白白让别人压一头,不是又蠢又呆么?
她被虚浮的比较快乐蒙蔽了双眼。
让程程用真诚V走形式举例子,他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让他用强迫v尊重举例,他说看过一个漫画,说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插头,家长的两孔插在上面,孩子的三孔插在下面,家长喜欢让孩子的三孔插去插两孔,于是矛盾产生了。
周六有播音主持课,他不想去,我坚持让他去了。正好学到林有十鸟,不如手有一鸟,我用这句话来开导他:这个课就相当于你的手有一鸟,都最后一期了暑假就可以考十级了,干嘛不坚持完要丢掉这个手里的鸟呢?以后会怎么发展谁也不知道,我们就把握现在已经把握和能够把握的,把身体养好,把书好好读,已经学的东西坚持学,不就好了吗?
小彧周末上午没出门,留在家里让我安排学习。这孩子自己心里有数,能够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学习,有进步。
午饭时说起什么,我说你们别觉得现在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不要不知所谓,惹毛了我真的会凑人,像那个新闻里,一个十岁的男孩被亲妈和继父害死了,这样比较你们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
那个新闻我没详细看,不敢详细看,太残忍。
我说:这个新闻告诉我们,娶妻要娶贤,看一个人不要只看漂不漂亮,人品是第一位的。这个孩子的亲妈就是一个品行非常差的人,气死他爸,还给他找一个暴力的后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