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雪儿一起读了《小母鸡种稻子》并讨论了这个小故事的表达结构。我们把故事中的角色分成两派,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反面角色又分为3个。启发雪儿想为什么设计3个反面角色,一两个或者超过三个效果怎么样?其次,对应三个反面角色又分别有三种不同的情节,此时启发雪儿想如果只设计一个情节会怎么样,雪儿说也能把故事说通但不够精彩。然后我在纸上简单写下故事的框架:
小母鸡 :小鸭 ——>情节1:种稻
(1 ) 小猫 ——>情节2:锄草
小猪 ——>情节3:收稻
(3)
---------------------------------------------------------------------------------
分析完后,让雪儿自己模仿这个结构写了个小故事,内容如下:
有一天,小松鼠找到了一些木头,它准备造一条小舟到河对面去看看。它问小兔子:你愿意和我一起搬木头吗?“小兔子说:”搬木头太累,我讨厌出汗!”小松鼠只好自己搬木头。
木头搬完了,小松鼠问小猫:“你愿意和我一起造小船吗?”小猫说:“造小船太累,我怕被木刺刺到!”小松鼠只好自己造小船。
小船造好了,小松鼠问小青蛙:“你愿意和我一起造个锚吗?”小青蛙说:“造锚太累,我怕磨伤手!”小松鼠只好自己造锚。
锚造好了,小松鼠起航了。它在对岸看见了好多有趣新奇的东西,拍了许多照片回来,送给小兔,小兔子露出了羡慕的眼神;送给小猫,小猫不禁连声赞叹;送给小青蛙,小青蛙后悔地说:“谢谢,下次我们要和你一起造木船!”
小松鼠: 小兔子——>搬木头
小猫 ——> 造船
小青蛙——>造锚
--------------------------------------------------------------------------------
觉得这种表达结构以后还可以再接着练,这次先依葫芦画瓢地复刻了一个故事,下次可以再创作一个进阶版本的,让故事变得更长,内容变得更复杂,但写的时候心里面要想着这幅骨架。。。雪儿平时的作文就是容易写着写着就不知道写到哪里去了,容易陷入没有条理之中;同样,口头表达一件事情的时候背后的条理也很重要,怎样把一件头绪很多的事情跟别人讲清楚呢?这个小故事就给了孩子一个很好的示范,觉得特别适合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拿来练练手,练练嘴都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