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昨天布置拓展学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之前姑娘背诵过,且打过背诵卡。可是昨天跟她提起,却完全想不起来内容。可见平时那些所谓的快速背诵之无效。
试着在网校搜了一下,正好搜到班长的这个课件。于是趁机跟妞一起精学起班长的《惠崇春江晚景》课件。按照课件里的步骤,我们一步步的走下来,收获蛮多。具体说说step1-朗诵:先听朗诵音频,然后妞跟着音频有感情的朗读,姑娘学着音频里的朗诵方法,也高低有致的朗诵了一遍。
step2-理解:理解诗中的字词。课件里问到蒌蒿,芦芽,河豚是什么?以前背诵的时候,觉得这不就是个名词么?管它是什么呢?今天既然是精读,让就认真起来吧。于是我拿起手机百度起来。一查蒌蒿,才发现看起来就像是我们平时吃的茼蒿嘛,可能品种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了解是什么样儿的植物了。再查河豚是什么鱼,不查不知道,一查真是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河豚就是海底小纵队里的pufferfish,吹肚鱼啊。姑娘看到图片后,也感慨河豚这个名字终于跟自己看过的动画片对应上了。这样特别查证后,这首诗的画面感就深入脑海,跃然纸上了。
同时在了解了河豚这种鱼后,再回头看了古诗释义,才发现之前我把“河豚欲上时”解释为上市卖。实际是河豚初春从大海逆流而上回江产卵。可见之前对娃要求的诗歌背诵是多么粗糙低效。
step3-记忆:后面三个练习,通过译文,关键字联想,选诗中有关的字来回忆原诗。这三个步骤下来,这首诗已经深深的印在我们母女两的脑子里了。
思考:因为这首诗机具画面感,且以景物描写为主。所以可以每一句制作一个图片,平时抽到图片来背诵也很挺不错的。
step4-应用:课件要求用诗中的句子造句。妞没造出来,只是把前两句翻译白描了一下。
思考1、这里用诗中的词语如三两枝桃花造句也算吧。毕竟对于一年级不太认字母语没咋启蒙的小孩来说,用诗造句还是有些难。
思考2、这里应用可以灵活些,比如让孩子举例些描写早春的词语,或者诗词片段。
step5-分析(1):分析一是小知识,问为什么叫这个题目。翻回古诗书上的介绍,才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画中景而非实景。作画之人为名叫惠崇的僧人,而且这个画也是分别根据惠崇的《鸭戏图》和《飞雁图》所做。这些属于背景知识,我先给姑娘读了一遍ppt上的介绍文字,解释了一下。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看看她的理解程度。提问很简单,如:惠崇是一个人名还是地名呢?(人名)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呢?(和尚)他除了当和尚,还擅长做什么事情呢?(写诗和画画)。这首诗苏轼写的是真实的看到的景色么?(不是,是惠崇的画)是根据哪两幅画写的呢?(鸭细图和飞雁图)通过这样简单的提问,就把原本灌输一次性记忆的知识通过提问多次回忆的方式进行记忆。
思考:昨天对照《古诗155》书里的两幅图片,姑娘问我书上的图画里没有大雁啊,我跟她解释这个图片不是真正的惠崇的画,而是书作者配的。但是说实话自己心里也有些疑问。觉得这四句诗里只写到了《鸭戏图》的画面,好像没有哪句诗里提到飞雁。今天早上再百度上搜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有两首诗。显然其二首描写的就是飞雁图嘛。
step5-分析(2):课件中提问这首诗描述的是早春还是暮春。娘俩又回到诗中,逐句品味,在每一句中勾画出早春的特征。另外给姑娘拓展了一下,让她来数数诗里面描写了几个景物。这样一轮分析下来,又增加了对诗的理解和记忆。
step6-诵读:经过精读深入理解后,姑娘再诵读,明显比首次朗读更有了些情感在里面。
最后学完,姑娘跟我说这样学诗太有意思了,时间过得太快了,像做游戏一样好玩,而且诗还很容易记住。我告诉她这是她在动脑子学习,是因为主动思考,才觉得学习很有趣。姑娘马上回答,那妈妈以后给我多上这种动脑子的课吧。
为娘的回答了:以后你放学自己先完成作业,为自己挣来多余的时间来让妈妈给你上这种有意思的动脑子的课吧
底层代码:
主动学习VS被动学习: 我们娘俩通过昨晚半个多小时对一首诗的精读,两个人都体会到了学习中主动思考学习的快乐。而且也看到了之前孩子被我要求背诵诗词是被动和低效。
快VS慢,少VS多:班长主张精学,通过昨晚第一次精读一首诗,体会到了一点“少即是多,慢既是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