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作家残雪是近年来的一个独特现象。让我感兴趣的是其别具一格的文学观。
她说:我心目中的伟大作品,是那些具有永恒性的作品!即,经历轮回,依然得到后人的解释,产生新感受,反映出人最深刻、最普遍的本质。作家可以从地域的体验起飞,但不应该停留在地域经验之上,伟大的作品都是内省的,自我批判的,作家须有独立人格,勇于挑战矛盾。比如:荷马、但丁、弥尔顿、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卡夫卡、卡尔维诺、托尔斯泰、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作品。
中国文学自古以来缺少文学最基本的特征——人对自身本质的自觉认识。也就是说,中国文学彻底缺少自相矛盾,并将这种矛盾演绎到底的力量和技艺。《红楼梦》刻画人物过于肤浅,没有设计内心矛盾,相当于关于人的幼年的文学。鲁迅写过一些伟大的作品,但数量太少太少。我理解我们被教育的太厉害,基本失去了独立判断的意识和能力。向外的成分太多,表演性人格居多。或者反其道,聚焦民族的丑陋性。这样的作品,并不能教育人,催人上进。
对其观点思索一番,七分认同吧,以上所举作家的作品确实每每震撼我的心灵,没有比他们更能封为神作的,特别是歌德用六十年完成的《浮士德》。疑惑的是,评价文学作品如果较多从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入手,一些民族的史诗作品就注定是口述历史的功能。中国近现代作品更不值得一读。
延伸比较,认为其他艺术门类可能不同。西方音乐中的民族派,典型如:柴可夫斯基和巴托克,肖邦和李斯特的部分民族作品,依然传为经典。绘画则更为多样,各民族、地域、国家的风格自成一系,差异越大,越具有观赏性。就音乐和绘画来说,没有听说一流的艺术和二流的艺术,以民族做区分。
再回头看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有多伟大呢? 是不是说出了人类最深刻、最普遍的本质:“上帝造我们,给我们这么多智慧/使我们能瞻前顾后,绝不是要我们/把这种智能,把这种神明的理性/霉烂了不用啊。“
所以说,文学是艺术王冠上最璀璨的宝石。这思想,其他艺术无法直接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