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1月18日)晚的阅读时间,圆圆选了3本书,贝贝熊-《想想需要它们的人》,《好饿的老狼和猪的小镇》,《驴小弟变石头》。
《驴小弟》这本书孩子一直不太喜欢,应该是驴小弟变成石头回不了家的情节,让她觉得伤心、难过了,甚至可能担心同类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但这次读整个故事,圆圆心情平静。阅读过程,讲到了这本书的作者同时也是《会说话的骨头》和《老鼠牙医生》的作者,三本书画风相似……画画贵在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大家千篇一律。在情节设置上,《驴小弟》和《骨头》也相似,都有一样有魔法的东西……
书的解读事先没有准备,好在曾看过网校记录,依稀记得主要的底层代码:自由VS能力、自由VS控制。过程主要是我讲,大部分问题孩子还没有能力回答(有时又觉得孩子知道点什么,但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或者就想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先以输入为主吧。聊天主要内容记录如下,次要部分略过(经常会扯远)。
我:这个故事的模式,我们前几天讲过,能看出来吗?(想到前几天班长讲的《小蓝和小黄》了)
圆圆:不知道
我:先失去,后……
圆:失而复得
我:对,这个模式好多绘本都采用了,像《古纳什小兔》的3本、《下雪天》、《小蓝和小黄》,妈妈只想到了这几本,其他绘本中有没有,下次可以留意下。(这个模式我讲过几次,孩子是有可能自己想到的,这边有点急了,不应该直接提示)
妈:你觉得魔法石好不好,你想拥有一块魔法石吗?
圆:好,想拥有。(她近期对有魔法的东西感兴趣,经常说她的某某物品是有魔法的。阅读前见到快从墙上掉落的中国地图,对我说:“妈妈,你知道吗,其实我们家地图也是有魔法的,但是掉下来就会失去魔法,所以得赶紧把它粘好”。)
妈:既然魔法石是好东西,为什么最后驴爸爸要把它锁进保险箱?
圆:(思考中)
我:魔法石能让人心想事成,这是好的方面,可是驴小弟却因它变成了石头,造成了坏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
圆:(思考中)
妈:如果是你,遇到了狮子会怎么说?
圆:把狮子变成一朵花。
妈:讲得不错。可惜当时驴小弟慌了神,说错了话,结果把自己变成了石头。驴爸爸最后把魔法石锁起来,也是因为怕再发生同类事件。魔法石就像双刃剑,用得好非常有用,用不好也会有危险,关键使用它的人得有能力。驴小弟还没能力驾驭,所以就暂时先放起来,等以后他有能力了再拿出来使用。这里有个底层代码:自由VS能力 或者 自由VS控制。
妈:昨天年会,早上同事阿姨们聊天。一个说,晚上十点回到家,孩子作业还没做仍在玩,爸爸在旁边也不管,自己玩游戏,而且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她到家后再监督孩子做功课、洗头,孩子晚上十一才睡下,她自己呢卸妆、洗漱一直弄到凌晨一点多才睡。另一位阿姨说,她十一点到家,开门,家里漆黑一片,初中的儿子不知去哪儿了。这位阿姨很急、很担心,最后在他们班级微信群发消息,儿子同学的爸爸才回复说他们儿子在他家吃晚饭。问题一,去同学家没和家人打招呼,问题二,吃晚饭吃到十一点,时间也太长了。这里那个同学家长也有问题……你看这是给了不自觉的小朋友太多自由的后果。另一家相反,妈妈管得太紧,小朋友完全没有玩的时间,天天就是作业、学习,很痛苦。一种是给孩子自由,一种是完全不给自由,管得紧,控制得太厉害。
圆:那我们家是什么样的?(笑嘻嘻的,明知故问)
我:妈妈即给你玩乐的自由,也会适当管你,陪你一起学习啊。你看,管得太紧不好,完全不管也不好,除非这个孩子很自觉,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怎么样才好呢?
圆:正好最好。(不知不觉又扯上过VS不及的底层代码了)
妈:你们舞蹈班的小朋友,如果没有家长监督,你觉得大家会坚持每天练习基本功吗?
圆:不会。
妈:再举个例子,如果给小朋友一把刀防身,你觉得合适吗?
圆:不合适。
妈:我也觉得不合适。一方面,刀没放好可能反而伤到自己,也有可能误伤别人。另一方面,即便遇到坏人,小孩的力气没有坏人大,刀被坏人夺走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成为坏人的武器了。(潜意识想到了江歌案,不过这例子给小朋友讲似有不妥)
《驴小弟变石头》这个绘本的聊天暂告一个段落,准备今后生活中遇见合适的例子再继续聊。
另两个绘本我们已经读过多次,在此就不展开了。
通过绘本和生活给孩子输入网校的底层代码已经试探了一段时间,因为前期有过些许铺垫,觉得孩子能够理解,接受还算顺利。不过我自己还得加把劲,争取抽出时间多做笔记、多思考,那样讲解起来会更从容,对底层代码的把握也会更精准。
GMT+8, 2025-4-6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