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的跨學科思維課——用跨學科思維理解東西方文明的分岔
第一課:眉山劍客的思考方式
大家好,我是眉山劍客陳平。今天我來做這個跨學科講座的第一講。從李約瑟問題開始,然後引發了經濟增長論的爭論,然後帶出來文明分岔的這麼一個大課題。
那麼我今天講這個跨學科講座,主要也是給大家示範一下,研究型的學習方法和國內教學型的教育方法有什麼差別。因為我這個人,從中學到大學到研究生,我的老師全是研究型的科學家出身,他們是不會教書的。這個教書什麼意思?就是韓愈講的: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那如果你照這個方法學,那你學生永遠不如老師。只能在老師的學問底下做註解,或者挖地三尺,老師大概深耕一寸,你就變成兩吋三吋。這樣的話越走越深,但是規模遞收,報酬遞減,因為你要獲得新的知識就越來越難。而且教學型的方法,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就是以為知識是按部就班積累起來的。所以中國學生經常問我一個問題,是不是我的知識積累不夠,我學好了才能幹。這個觀念是完全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知識這個系統全是後來人構造的。前面去發現知識探索的人,事實上根本就不知道知識在哪裡,或者那些知識需要用的。所以我的老師教我的時候,跟毛澤東指揮打仗是一樣的,說那個山頭,是個制高點,你先要拿下來,至於你是正面進攻,還是側面佯攻,還是背後上去,用什麼辦法你自己試了看。沒有人事先知道,等到你打下來了,後面的歷史學家就跑來整理記錄了,然後教書先生就寫成教科書了,他是這麼上去,需要這些基礎知識,然後按部就班,教給學生,讓學生學起來好像非常容易,其實這是誤導。因為你真正在做事的時候,你根本就不知道哪些知識需要你用。
所以我今天給大家講的方法,最早從德國開始,他們叫seminar,就是研討班或者講習班,他們是怎麼樣一個研究方法呢?觀察——提問——猜測——檢驗。這個規律是我自己總結的,我有這個信心。
就如我在黑板上寫的,從觀察開始,而且觀察什麼呢?我們中國學生的觀察,經常是只觀察老師講過的案列,說這個老師講過,對了,我懂了,那個他也懂了。對我們做研究的人來說恰恰相反,專門觀察非正常現象。什麼叫非正常現象?就是奇花異草嘛。什麼叫“奇花異草”?就是現在這個理論不能解釋的,要研究。
所以我曾經鼓勵大家說,我們中國人講要遊萬里路,遊得那麼辛苦幹嘛?你遊千里路就夠了,為什麼呢?你不要有功利之心。要東張西望。哎,這個東西很奇怪。哪怕一個小頭小腦的小草,也不漂亮,也不大,它為什麼長在這兒?如果你發現什麼現象,是現有的理論不能解釋的。說明什麼?說明你有研究的天分,另外你可能到了前沿陣地。所謂前沿就是沒有人做過的。所以我們做事情首先要從觀察開始,而且觀察呢,就是要觀察現有理論,不能解釋的東西開始。當然都能解釋的,你能夠證明你學的不錯,那也可以。
觀察以後你要提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怎麼提?你就要挑戰現有的理論。而且現有的理論,請大家注意,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從來沒有唯一正確的理論,從來是幾個學派在那裡競爭。所以我為什麼叫眉山劍客呢?劍客就是比劍。武林高手不是為了爭輸贏。是為了爭什麼呢?爭看問題的角度,誰能解釋得更好。所以提問題的時候,你就要想到,哦,在這個問題上,觀察這個現象裡面,哪一家的理論似乎是有道理的,哪家理論似乎是沒有道理的。或者你可以挑戰,大家都認為有道理,但是你覺得它後面是有破綻的。所以提問是最關鍵的問題。做科學的人經常有一個說法,如果你提了一個好的問題,就已經解決了問題的一半。
有好多的事情大家在那裡討論半天,沒有什麼答案。你就要想一想,同樣一個現象,你的問題是不是問錯了。要麼問得太大,沒法下口,要麼問得太小,只有枝節。所以誰能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基本上根據這個本身,它有的時候就開了一個領域,甚至開拓一個學科。我們今天會看到,甚至會改變現有的思維的範式。
那麼有了問題以後,那麼你就要想,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那麼我給大家一個說法,解決問題的答案永遠不是一個,永遠不會是唯一的。那麼你就要盡可能多的想,有多少種可能的答案呢。然後我怎麼選一個答案呢?
我叫“猜”。做科學就是猜。所以我在北大上課的時候,我永遠是給學生問題,不給答案。出了問題以後,大家猜。越是能夠猜的學生,他越有想象力,這樣的學生才能做研究。如果這個學生沒有想象力,只會說老師你給了任務,我照了你任務完成,這個學生可以當工匠,不能當科學家。明白嗎?所以第三條是猜測。
猜測完了以後,你又在想辦法,我怎麼來檢驗哪個猜測是對的。你就要用幾種辦法檢驗。現在我們用得最多的,實際上市用數據檢驗。但是有的時候數據不夠呢,那你用什麼辦法檢驗?用歷史檢驗。歷史還不夠,就用毛澤東的辦法下去調查研究。現場觀察,我們叫田野觀察。人類學家講,拿一個具體案例來檢驗。大概有這幾種辦法。
【大師兄的小灶課】
我們在第一課裡頭,陳老師講到,研究型的學習方法和教學型的學習方法。他舉了一個方面,就是觀察“非正常現象”。什麼叫非正常現象?正常是什麼東西?正常是復合你的經驗和直覺,這叫正常。在物理學當中,最不正常的現象,在上個世紀就是光速不變。對不對?還有黑體輻射這些問題。當然你就發現,當時叫物理學上空的烏雲,然後你就發現這不是烏雲,它是一座冰山,它水面上是一點點,水下面是一大坨。它是一個非正常現象。它這個現象雖然不正常,但是它不和其他現象,復合你經驗的現象很衝突,說明你的理論要擴充了。
還有一類就是,你拿理論去套世界的時候,你發現世界上全是不正常現象。這個時候你理論有問題了。對不對?你理論就錯了。所以我們說,陳老師為什麼批判新古典理論。他首先有一個大原因就是,你拿這個理論去套世界的時候,你發現全是不正常現象。以至於你必須懷疑這個理論有問題。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為什麼所有理論都是猜測。
我替陳老師問一個問題,你猜的到底是什麼?你是不是在猜他反映了什麼事實真相?你再猜這個事實真相背後有什麼價值判斷?比如我舉個例子,就是經濟學當中,2008年次貸危機發生以後,經濟學家都很懵。為什麼?格魯克曼,他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然後他就說,我們錯就錯在,把美當成了真。把美當成了真,所以我們新古典理論失效了。那什麼叫美呢?就是理論的簡單性。然後我和陳老師,我們就批判說,你這個不是把美當真。因為沒有任何美學標準,說這個複雜科學,複雜系統就比簡單的線性的新古典理論不美。對不對?也沒有人說一個公式,比如簡單到什麼程度就是美。理論猜測和偉大問題提出是一樣的,它不能完全脫離你的價值判斷。但是我對他的批判就是,新古典是把善當做了真。
陳老師後面又解釋了,他說,亞當斯密他說,有一個東西叫“看不見的手”。看不見的手會自動指揮一切東西達到均衡。這很容易理解,就像存在一個上帝一樣,在上帝的指揮下一切都OK。真和善都歸於上帝,美是為上帝的真和善服務的。那我們說你要用善去代替真,那就是惡,你要用美去代替真,那就是醜。
【一點四面】
一點:研究型(戰場)VS教學型(課堂)
四面:觀察非正常現象,針對現有理論提問,沒有唯一答案,多種辦法檢驗
【課堂小結】
走上科學之路:觀察-提問-猜測-檢驗
翻萬卷書-遊千里路-會百家才
在現實生活中找問題,在學派交鋒中找方向,在學科交界處找方法
熱門是昨天的成就,主流是今日的局限,邊緣是明日的機會
知識是力量也是負擔,好奇心是科學探索的源動力
【課外知識】
“光速不變”問題催生狹義相對論
“黑體輻射”問題催生量子理論
看不見的手:當每個人在經濟生活中都只考慮自己利益,受看不見的手驅使,即通過分工和市場的作用,社會效益與公共利益會得到最大化。
GMT+8, 2025-5-4 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