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核心素养家培养 返回首页

思琪妈09的个人空间 http://xy.xfxynet.com/?5057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最近引导孩子学习诗词的一点儿感想和实践

热度 4已有 77 次阅读2024-4-10 08:51

字体:
        中国古典诗词是个宝库,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孩子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让孩子爱上传统文化是我的心愿。孩子升入初中以后,课余时间非常有限,怎么把孩子的那一点点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用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毛泽东有个军事战略思想叫“伤敌人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把它借鉴到孩子学习诗词上面。泛泛地去读去背,大致都有点印象,这样的学习效果不好。不如有所取舍,把选出来的搞深搞透。选择哪些呢?我决定优先选择课本上有的。无论孩子在学校学得怎么样,至少已经有个印象了,不如就围绕这些诗词,把它们讲深讲透,相关的地理、历史、典故、字词、人物生平等等都搞得透透的。这样初中一本语文书课内加课外差不多是二十首,光初中六本书也有一百多首。把这一百多首搞得透透的,这个收获也是不小。
        比如最近我带孩子学习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相关的字词、典故、历史没什么,我重点结合地理带孩子学习。刚好我女儿对地理不怎么感兴趣,诗词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带着她搞懂了“荆门”是什么意思,地点在哪里,又结合她们已经学过的《峨眉山月歌》,我问她这两首诗李白先写的哪一首。我们又重点分析了颔联和颈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是怎么把静态的景物给写活的,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作者又是怎么通过景物描来展现当时自己的心境的。“山” 是什么山,“江” 是什么江,“大荒” 是什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为什么要写“月”和“云”,作者意在突出什么。作者是从哪里过来。之前能不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象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我带着她回忆了她们之前学过的课文——郦道元写的《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费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通过对比,她就明白为什么之前看不到“云生结海楼”。我又给她扩展了杜甫的《秋兴八首》的开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样她就明白为什么之前看不到“月下飞天镜”。 通过这样的学习,她不但对诗词的理解更深刻,同时又顺便复习了其他学过的课文,也扩展了相关的地理知识,一举多得。

路过

鸡蛋
4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冀ICP备17016543号

GMT+8, 2024-4-30 20: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站长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