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核心素养家培养 返回首页

非凡妈11的个人空间 http://xy.xfxynet.com/?523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成语课:鸟尽弓藏,养寇自重 2017.11.1

热度 2已有 1334 次阅读2017-11-3 11:01 |个人分类:成语课

字体: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在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而当俘虏时,劝勾践忍辱投降,伺机报仇雪恨。勾践依照他的话去做,最后终于大败吴国。越王勾践复国后决定重赏大功臣范蠡。

但范蠡看到历代宫廷的残酷倾轧,觉得勾践是一个只能同患难而不可共享乐的人,就拒绝官职过隐居生活去了。范蠡临走时还给另一大臣文种留下一封信,信中警告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说飞鸟射尽了,弓箭就会藏起来,再也不用了;兔子打死了,猎狗也会被主人杀掉烧熟吃掉的。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忠告,最后果然被勾践杀掉了。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刘邦建立汉朝后杀了韩信。朱元璋也杀了一大批功臣。

为了对付这种局面,除了归隐外,还有什么办法?或者,为了防止出现鸟尽弓藏这种局面,可以采取什么办法?

大家随便想。

这里要用到一个底层代码:有用vs无用

《爱花的牛》里的费迪南因为无用,所以得到保全。但是,如果一个大将无用了,等待他的命运是什么呢?

所以反向思考。大将要保住自己,应该怎么做?

急流勇退前面已经说了,属于归隐。属于彻底让自己无用,无害。装病也是让自己彻底无用。

但是还有别的办法吗?这就涉及到我们要讲的另外一个成语:养寇自重。

根据我前面的提示,大家可以猜猜,养寇自重是什么意思呢?

豢养敌人,让自己显得重要。这就是让自己有用。如果你无用了,就会鸟尽弓藏。

故意不消灭敌人,让敌人存在,这样就会使得自己显得重要。慢慢扩大自己的力量。

这样的例子有哪些呢?刚才有人提到了空城计。有这样一种解释。诸葛亮断定司马懿不敢杀自己。因为司马懿一旦杀了自己,魏国就会消灭他。司马懿一直不进攻蜀国,确实有人讲这是养寇自重。慢慢积累实力。

还有个故事比较典型,彭乐和宇文泰的故事。

公元543年,东魏帝国和西魏帝国同时向对方宣战。西魏帝国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和东魏帝国的实际掌权者高欢把本国的全部武装力量投入战场,双方在邙山展开惊天动地的大会战,史称邙山之战。

宇文泰先胜后败,仓皇而逃,高欢命他最功勋盖世的大将彭乐追击。彭乐斗志昂扬,快马加鞭,很快就追上了宇文泰。宇文泰被追击的狼狈不堪,一面抽打马屁股一面向彭乐哀求:“咱们也算是朋友(二人曾是同事),你就放了我一马吧。”彭乐在马上撒起了欢,哈哈大笑:“你疯了吧,我家主子高欢想捉你都想出毛病来了,如果我捉了你,那就是与天同齐的大功。”

宇文泰跑不动了,一咬牙,勒住马缰面对彭乐说:“你这个蠢货,没听过‘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吗?你今天若是活捉了我,明天你还有用吗?我若死了,高欢就没有了敌人,你功高震主,就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

彭乐正端着枪逼上来,一听宇文泰这话,突然顿悟,便停了下来。就这样,彭乐放了宇文泰,回到高欢军营,撒谎道,宇文泰跑了。高欢气的死去活来,让他跪倒在地,抽出宝刀,对着他的脖子比划了三次,一会咬牙切齿,一会眉头紧锁,最后,他浑身发抖地放下了刀,饶了彭乐一条命。正如宇文泰所说,高欢不杀彭乐,就因为宇文泰还活着,宇文泰活着,他就不能杀死军中猛将。

这种计谋,在古代也是迫不得已。

养寇自重,确实不够光明磊落。有点中性。

类似的还有慕容绍宗的故事。《南史•侯景传》,东魏武定六年(梁太清二年,548年)慕容绍宗在涡水大败侯景,侯景收散卒步骑八百南渡淮水,“昼夜兼行,追军不敢逼。使谓绍宗曰: ‘景若就禽,公复何用?’绍宗乃纵之”。

《資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一记载与此同。胡三省评论道:“人臣苟有才,必养寇以自资,东魏之世,彭乐、慕容绍宗同一辙耳”。这里的评价,是比较中性的。

人臣苟有才,必养寇以自资。但是这个玩法,难度太大。搞不好皇帝识破了,反而麻烦。所以政治就是走钢丝一样。

鲁迅在朝花夕拾里也讲过:中国官兵为了让自己不被裁掉,故意清缴土匪的时候留有余地。

养寇自重这种做法是好是坏或是怎么评价,这个也要看皇帝的性格。如果皇帝是那种无情无义的。大将这么做迫不得已,倒也情有可原。

有一种说法,努尔哈赤的崛起,就是吴三桂这些边防军养寇自重的结果。他们纵容努尔哈赤。然后可以向朝廷要钱。要地位。但是没想到努尔哈赤借此机会崛起了。灭了明朝。养寇自重,变成了养虎为患。最后是引火烧身。

功成身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是乱世。老百姓可以说朝不保夕。完全隐退了,也是任人宰割。

所以看历史,越看越觉得要珍惜当下。这种太平盛世几千年未有。现在你可以随便说,我就隐退。过小日子。也能过得不错。古人就难了。

所以才有武则天讲的,飞蛾投火。出路太少,当官风险大,也不得已。

陶渊明退隐了,连吃饱穿暖都做不到。陶渊明隐退的生活很艰难。

这个底层代码,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除了珍惜当下之外,对今天的启示一个就是了解人性。没用,就可能被抛弃。

这点,古今区别不大。历史是人性的放大镜。

这样的例子很多。有些人在位置上,很多人巴结。退了之后,没用了,就没人理了。

刘邦给大家一个很坏的示范。后人学聪明了。

当然,我们学习历史,要看到人性不好的一面。但也不要过于悲观。古人之所以暴力。还是社会发展程度低。文明程度低。现在这种极端情况相对来说就少了。

作为老百姓,看看这些,唏嘘一下。然后还是过好自己的日子。珍惜当下。

我看历史,就是珍惜当下。我如果在古代,真是觉得没有出路。很容易被淘汰。

古代最有才华的陶渊明,杜甫这些。连吃饭都吃不饱。

珍惜当下,这是最大的感慨。

宇文泰这个人物大家一定要重视。他后来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北周就是隋朝的前身。可以说为将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班长讲的这两个成语让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一篇戚继光和李成梁的事迹。

戚继光是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自不待言。李成梁是明朝后期的辽东总兵。在隆庆、万历年间,李守辽东,戚戍蓟北,都是朝廷重臣,只是李成梁的官要比戚继光高的多。

据史料来看,这两个人都很能打仗,但是他们的风格完全不同。

戚继光无论到哪里,总是用最直接了当的方式解决问题:到南方,用鸳鸯阵歼灭倭寇;到北方,用长城,火器,再加上毁灭性的攻击力去压服蒙古人。所以他镇守过的地方,在很长时间内是不再会有战争的。

李成梁的打仗方式跟戚继光完全不同。他总是拉一个打一个,而且要给被打得半死的敌人留下后路。好比说先拉着甲打去乙,把乙打的半残之后,再扶植一个丙回来打甲,然后等丙壮大了,再带着养好伤的乙去打丙。他从来不去真正彻底的消灭某个威胁,只是车轱辘战来回打----这种方法可以确保战事连绵不绝,而且全是胜仗。用个成语形容,可以叫“养贼邀功”。

他们两人的风格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戚继光靠着张居正的赏识,镇守蓟北,十多年基本无战事。长期的和平对于一个帝国来讲,肯定是好事,但对于戚继光个人来讲,却绝对不是好事。因为长久没有战争,戚继光无战功可立,从而无法封侯晋爵,而且皇帝和朝中大臣也感受不到他的重要性,等张居正一死,马上被人排挤、打击、诬陷、夺职,最后郁郁而终,到死家境也不富裕。

而李成梁呢?前后统治辽东三十多年,打的大小胜仗不计其数,捷报一封封传到北京,弄得皇帝动辄就要去祭告郊庙,受群臣贺,于是皇帝赐给李成梁蟒袍金冠、财宝岁币无数。明史上说:“(李成梁)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最后他自己官当到太傅,全家封爵,连奴仆都成了显贵。李家的财富也多的不计其数,整个辽东的军资赋税,全由李家一手把控,号称“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

个人的结果不同,给国家带来的结果也不同。戚继光去南方打倭寇,从此中国沿海再也没有倭寇了,去北方戍边,直到明朝灭亡,蒙古人再也没敢侵犯长城。而李成梁呢?打了几十年仗,弄得东北民生凋敝,各少数民族都痛恨朝廷。最后还扶植起来了一个儿女亲家--努尔哈赤--去当少数民族的头领,后来那个人被称为:大清太祖高皇帝。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李成梁去世,时年90岁。次年正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举行开国大典,自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定国号为金,建元天命。从此,一个辖地数千里、臣民数十万的叛乱政权,成为了明朝命中的魔星。

阳阳妈06 :想起上次讲过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戚继光很善于打战,把敌人彻底消灭了,所以后来不用打战,以后也就不会有战功了。

A小逗逗16 :班长曾举过例子,美国就是典型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们不打仗,搞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的经济。

A子渔爸09 :看过《万历十五年》,戚继光这个人也极其矛盾,但是确实是在那个时代想做事,必须要走上层路线啊

李成梁vs戚继光,这个例子非常典型。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

善战者,把战争消灭在萌芽里。

这背后的哲理,可以概括为:看事情不能看表面现象。那个皇帝就是光看表面了,没有看实质,被蒙蔽。

另外一个底层代码是有形vs无形。人最大的认识误区,就是重视有形的东西,忽视无形。

比如牺牲健康换钱的人。钱看的见,健康看不见。

有些老师重视有形的绩效,不考虑学生无形的求知欲,毁人不倦,教育真是良心活---这个角度好。

另补充关于合理的质疑和抬扛思维:

扁鹊说他三兄弟中他大哥医术最好,因为是大哥治未病,二哥次之,因为二哥治初病。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讲了一个道理,预防的重要。等病来了,往往就晚了。

还讲了一个道理。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往往是无形的。无形的,容易被忽视。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历史很多事情就是故事。你如果抬杠的话,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就是编的。

我们不管是真的编的,能说明道理就好。不要有抬杠思维。那样没法聊天了。不然大家都去做学问,做考证去了。

前天讲的叶公好龙的故事。这个叶,本来年she,但是后来大家都念叶。编字典的最后就将错就错。把这个字念叶了。为何?因为太过较真没必要。

扁鹊的故事多半是编的。哪里那么巧是三兄弟。而且分工那么有层次。这就跟寓言故事一样。没必要较真。

什么事情该较真,什么事情不该较真。这个度的把握需要一定的智慧。

毛泽东说:一部24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为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毛泽东的这个见解就比较灵活。

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的每一句话,都被当做真实的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论了。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质疑有用。过多不好。质疑过多,容易浪费时间。偶尔可以。

质疑的上面,还需要有人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否则,就是一笔糊涂账了。


路过

鸡蛋
2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冀ICP备17016543号

GMT+8, 2024-5-10 15: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站长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