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性认知VS匮乏性认知
存在性认知是按照实物本身的样子去认知它。这有多难,在我画画的时候我有非常深刻的感受。我必须一次次修正才能观察到我的画与实际物体之间的巨大差异,以至于我都很困惑为什么我居然上一次没有注意到,而且无论我怎么努力,我都不能完全做到让我画和实际一样。所以我不得不抛弃一些细节。(我现在还画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不知道应该抛弃哪些,突出哪些。)
存在性认知带来清醒,它趋向于让人“静观”而不加行动。
匮乏性认知是由于自身需要的匮乏掺入了个人主观经验的认知。它掺杂这认知主体的偏见,搅乱了事情本来的样子。它的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下定义、’贴标签”,这是一个难看的杯子。然后这个杯子所有的好就都被“视而不见”了。
这一张不准确的图往往会带来混乱,它却更能促使人去行动。
自我实现的人在认知方面的特点表现如下:
1.存在性认知能力和纯粹的静观和理解能力远远高于一般人群
2.自我实现的人更能付诸有效行动,进行匮乏认知
3.最“完整的人”,过着我们所谓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更高层次上”。更清楚地区分手段和目的,深刻和肤浅;更清楚,更自然,更有表现力,与他们所爱的人联结更紧密。
给我的启示:
1.对于普通人来说,匮乏性认知不是洪水猛兽,负面情绪或者偶尔的焦虑退缩不是洪水猛兽,修炼到“自我实现”的程度,也还会需要匮乏性认知,也还存在负面情绪,只是他们接受这些负面情绪而已。
2.不是修炼到“自我实现”,然后一切就好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或许烦恼正是“幸福的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3.更清楚地区分手段和目的,深刻和肤浅;更清楚,更自然,更有表现力,与他们所爱的人联结更紧密。——这似乎很符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追求的“真心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修身的终极结果是什么?
是一个“自我实现”的“完整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