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吧》这个绘本的底层代码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于这句话,我还没有深刻的理解,妈妈说,等我把《论语》课跟到第六章时,班长叔叔对此有详细的讲解。虽然还不是太理解,但我看这个绘本时,立刻联想到我们课本上学的一篇文章《驿路梨花》。
《驿路梨花》主要讲述了,我在深山中觅得一间有吃有喝的没有主人的小屋,一位瑶族老人赶来,谁知他也是因曾住过小屋而特地来表示感谢的,他这次是专程来送米,给小屋补充资源的。第二天早上,我们又遇到一个哈尼族小姑娘,从她的口中我们才得知,这个小屋是解放军叔叔为方便路人而建的,一个叫梨花的女孩很受感动,于是来照料小屋,现在梨花出嫁了,小姑娘肩负起了这个责任。
刚读完这篇课文时,感受到的是一种爱的传递,一种循环,想到的是以前班长叔叔讲的绘本《彩虹花》。
妈妈补记(5月11日):
升入初中后,明显感觉时间不够用。
吃饭时,听冬吴,跳同学不时的要按暂停讨论,于是原本计划半小时的吃饭时间就变成了一小时,匆匆赶她去写作业。作业写累了时,跳就说,我们弄会班长课件吧。唐诗、原版阅读或是绘本,一讨论起来,根本无法收场,眼看时间又要一小时过去了,惦记着作业还没写完,最薄弱的数学还没弄,只得赶紧收场。有时作业多时,或是第二天要考试了(初中考试特别多),我们就忍痛放弃了网校内容的学习。每每想到网校内的那么多宝藏还没来得及学习,就特别焦虑。
这种网校学习没时间、学校学习不扎实的状况着实困扰着我们,近来,看了多多和丫丫的例子,有一些启发。这些年网校的学习没有做到真正的走心,还仅仅是停留在感知的快乐和口头的聊天上,没有沉下来,去整理去积累去应用,总之是写的太少了,没有雁过留痕的过程,头脑里的东西轻飘飘的乱窜,犹如浮萍找不到根基,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就更谈不上应用了。
这几天和跳约定,从写底层代码日记开始来系统我们的知识体系。“妈妈,你让我写底层代码日记,我现在就总是在想底层代码了,那天上《陋室铭》,头脑里马上就想到了我们早上学《墨梅》时讲的底层代码顺势而为VS文人风骨,我当时好开心!刚才看绘本《请吧》时,就想到了我们上的《驿路梨花》,想到了绘本《彩虹花》解读的传递和循环。这两天感觉这种联想的能力特别强,好像头脑里有一张网,我现在才真正体会走心VS走形式的区别。”看着跳的开心,我有些不明白,以前这样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啊,比如聊一个东西时,马上联想到相关的绘本或是班长讲过的其他东西,怎么今天就这么开心呢?
忽然间我有种醒悟,之前,我一直对底层代码没有重视,觉得懂那个意思就行了,知道那个主旨就行了,干嘛非要弄出底层代码这个形式,并且这个VS的形式也不是特别规范的形式,所以一直没有做过底层代码的记录和积累,和孩子聊时,也就没有特别强调底层代码。孩子和我都没什么底层代码意识。
现在想来,我平时困惑的问题症结似乎找到了,比如,我们平时的聊天讨论,总是发散到无法收住;遇到阅读理解,有一大堆想说的,却答不到点子上。其实是缺少一个底层代码打的纲,有了这个纲,就将凌乱的知识、散乱的思维进行了分类整理,头脑里容易出现框架,思维就清晰了。就像打理一堆乱七八糟的衣服,只要拎起每件衣服的领子,就很容易整理了。孩子今天的高兴,是因为和底层代码联系上后,平时头脑里散乱的思维有了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前在一二三的万象中凌乱,现在从一二三中拿捏到了那个道,所以脑中有了网的感觉。
写到这,又想到了我们薄弱的数学,孩子在看《数学千万别学过火了》,里面也是反复讲骨干题的重要,带着底层代码学数学,今晚和孩子实践实践。
GMT+8, 2024-12-22 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