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核心素养家培养 返回首页

月亮妈的个人空间 http://xy.xfxynet.com/?1516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觉知自己的心智模式

热度 4已有 582 次阅读2019-7-21 18:50

字体:
141-见官莫向前,做客莫向后。 

现象:第一句是讲,做人别太势利。别见到当官的就往前凑,攀附巴结。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是这种。有当官的来,反而刻意回避。这种做法好不好? 

对策:孔子讲,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讲的是这种情况。你跟领导走的近,别人会说谄媚。我小时候就有这种心理障碍,很怕别人说三道四。我甚至以跟老师做对为荣,觉得这彰显了自己不拍马屁的英雄气概。其实现在想来,都是自己在想象而已。谁把你当英雄了?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孔子讲的。对老师表现出应有的尊敬,即便别人说三道四,由他去吧。 

1、原则:尊敬vs谄媚。这应该当做一个代码来积累。尊敬表现出的是彬彬有礼,礼节周到。谄媚可能在彬彬有礼之外,会露出一种媚态。比如慈禧太后身边的小李子。那就是典型的媚态。对老师尊敬,但涉及原则的事情也能坚持。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很好诠释了这种状态。 

班长曾经的表现:我小时候是老师特别头痛的。小错不断,大错不犯。我就是上课爱说话,爱做小动作。讨人嫌的那种。但是从来不打架斗殴,也没其他恶习。加上成绩不错,所以老师对我无可奈何。我一遍遍与老师斗争中获胜,满足了自己当英雄逞能的心理。 


2、心理需要vs实际需要。我迷失了自己的实际需要,沉迷于心理需要中。这种心智模式一直到工作中还存在着,我的职场基本毁于这种心理。这也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吧。 我一遍遍在讲心智模式。前面讲,有人容易被催眠。那个可以命名为易催眠型心智模式。我这种,是爱逞能型心智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要对自己的心智模式有觉察能力。 

现在我这种心智模式在我平静的时候,基本上得以克服。但是在真相乍现的时刻,容易流露出来。比如喝酒聚会的时候。有时候会原形毕露。心智模式是很顽固的。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所以我劝那种易被催眠的人,少去参与神棍组织的活动,没准哪天就中招了。有时候人的心理是理性无法控制的。(解决办法:环境源头控制)

但是人的心智模式,往往是双刃剑。有利有弊。弊病的地方得到克制后,有利的一面可以发扬。比如我爱逞能这种心理,好的一面是成就动机很强烈。我现在就是把消极的、无意义的逞能去掉了,将其转化为成就动机。专注于做事业,享受成就带来的快乐。人心智结构底层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比如渴望被认可,渴望求知。这个非常难改变。也没必要改变。(解决办法:转化)  

我们可以改变的是具体的行为。小孩那样的逞能心理,不服输心理。这个可以改变或者改善。这种改变,就是我常讲的觉醒。心智这块的自我觉知,改变与升华,这是特别难的。所以网校的底层代码系统,一个重要指向就是心理结构这块。帮孩子形成好的心理结构。一旦形成不良心理结构,大了改变很难。这些是暗线,长线,是隐性的能力。也是教育中特别容易忽视的。(解决办法:觉醒)

一般家长很难有这方面的知识,每天在那里为1分两分较劲,却对更重要的心智模式这些一无所知。  


3、再讲第二句:做客莫向后。这条我又中了。我的心智结构中,有爱逞能的一面,也有特别羞涩的一面。做客这种场合,经常比较羞怯。跟老师对着干挺来劲,上台表演这些就非常羞怯了。为何?根本来说是怕出丑。害怕损害自己的形象。害怕别人说三道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逞能,在不擅长的领域羞怯。根子其实是一个:就是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俗称好面子。我小学大约2-3年级的时候,有次买了双新鞋。我都不敢进教室。怕别人围观。先故意把鞋弄脏点然后再进去。这些都是比较自然状态的心理。是实际需要被心理需要给压制了。此时迫切需要有人指点自己,给自己的内心建立起正确的认知体系。(解决办法:建立起正确的认知体系) 


敲黑板: 这是我对网校家长的期待。在网校要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明线的那些。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这两句话知道很容易。但变成自己的心智模式很难。王阳明为何讲知行合一?人为什么做不到知行合一? 

因为很多人仅仅是“知道”这个层面。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孩子有几个人不知道这句话?这是课本里必须背的。但实际做到的有几个?所以这个“知道”层面的知,王阳明认为并非真知。真知是变成心智模式的那个“知”。 一旦变成心智模式,那就自然就有行动了,所以说知行合一。知行无法合一的,一定是假知,只是“知道”而已。这是很伟大的思想。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当我真正觉知到,我的实际需要,是尊敬老师,不逞能。是彬彬有礼,克服羞怯。这就是我行动的开始了。 但是实际做到,可能会有一些扰动。但方向对了,努力就是了。一旦做到了。我所觉知到的,就真正完成了。实现了知行合一。        

4、知道vs觉知。
知道代表那种浅层次的,懵懂的知道。觉知是真正的知道,是一种觉醒,是深入到底层心智层面的。知行合一的知,是觉知的知,而不是知道的知。
这种觉知是怎么来的?
1、经历了一些事情。促使自己反思。
2、初始阶段是懵懂的反思,隐隐觉得不对头。
3、名师指点或者阅读学习,突然知道了问题的根源。觉知达成。 
     一般来说,就是困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结合起来。   

 5、实际形象vs虚构形象 
比如,我对抗老师,逞能当英雄。此时我虚构了一个英雄的形象,觉得自己这么做挺了不起。实际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呢?没几个人觉得你了不起,可能更多人觉得你可笑,甚至粗鲁吧。 同样道理,你穿新鞋进教室。被人说三道四,也是想象的吧。相关的底层代码就是想象力蛊惑。我们很多担心实际是想象的结果,未必真会发生。即便确实有那么一两个嘴厌恶的,嘲笑你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可能全班几十人中,也就这一两个吧。《牙医怕怕,鳄鱼怕怕》讲的是这种心理。  


面对自己的心智模式,我们可以:
觉知真实需要:心理需要VS实际需要
正确的认知体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
环境:源头控制。
转化:祸福相依、境随心转。

路过

鸡蛋
4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可心06 2019-7-22 15:02
真好!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冀ICP备17016543号

GMT+8, 2024-5-3 20: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站长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