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初看似乎是儿童都懂的口水诗,真正读懂的人 ,是能悟到 禅意和人生旷味的。 第一句说, 睡觉不知道醒 ,是多么松弛惬意的状态。 第二句 听着鸟鸣声又是多么喜悦。前两句实际是表达出作者极度愉悦的状态。
后两句写风雨,花落,写出了一个普通人的怜香惜玉,人之常情吧。愉悦VS 焦虑(遗憾)这种心境的对比, 形成一种艺术张力。也就是说,前两句 和 后两句 分开看, 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种 冲突美。这是写作可以借鉴的手法。
这首诗让人想起《滕王阁序》里写到:“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中国古代文人的认识论。写极其快乐,极其完美,四美具,二难并。极,中国哲学,物极必反,不能太圆满。到了极度快乐处,就兴尽悲来。就像太极,有喜有悲才是真实的人生。中国文人能接受的,不是单纯的快乐主义,悲伤也是生活的常态,是可以接受的。按道理,《滕王阁序》应该写快乐呀,王勃却写了大段的议论抒情和悲伤,这些当时的文人是接受的。
为什么说有人生禅意呢。诗人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也是暗示生活中的悲伤总是不期而遇,不要抗拒遗憾和忧伤,不需要刻意追求完美。在极大的愉悦时刻 伴随着 伤悲 也是 寻常的,这才让人深刻啊。
举个例子: 等你嫁女儿的时候,在那样的大喜日子, 难道内心深处没有隐隐的伤感吗?再比如,感情好的同学,十年再相聚,一开始把酒言欢,大家都非常喜悦,可是喝着说着,最后大家都哭了,为什么呢? 悲伤来袭,这些场景跟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便是人生禅意,读诗犹如参禅,这是前人说的,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这首诗整体是松弛愉悦的,带着那么点小伤感。 也体现出唐诗的风格,快乐但不至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生活总在 悲喜间切换,坦然接受便是。
GMT+8, 2024-12-21 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