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核心素养家培养 返回首页

虎虎妈10的个人空间 http://xy.xfxynet.com/?149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盈(滋养)vs亏(被打扰)

热度 3已有 841 次阅读2019-4-2 10:18 |个人分类:底层代码

字体:
昨天,鱼在朋友圈晒出了她每天的40多个电话,还有很多信息通过钉钉、微信、协同等渠道过来。

时间被撕扯得支离破碎,疲倦。

晚上看到一段文字:

“自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用石头生火和捕猎时,我们就已知道,技术让能我们所做之事达到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它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改善人际交流,而且——相对来说——让我们享有了更长的生命和更舒适的生活。

 

但是,物极必反。亚里士多德也对此有同感,他曾提出,如果人们想要获得幸福、走向成功,自身所要培养的品质就应处于中等水平,介于亏与盈之间。睡眠对人有好处,但睡16个小时就未免过多了。佛教也赞同“中庸之道”。同理,若是技术的使用不加限制,也会对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幸福带来反作用。

 

早在1975年,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创造了新词“心流”,来定义一种生理状态:深度沉浸于一项任务,而感觉不到周围世界的流逝。麦肯锡公司的研究发现,当员工处于心流状态时,他们的效率最高能提升5倍。

 

然而,现在的职场一般是员工眼睛看着电脑桌面,耳朵听着各类通知铃声,一直处于过度反应状态,这种现象可能会让伊万·巴甫洛夫心满意足。实际上,脸书通知所响起的铃声,与巴普洛夫实验中让狗流口水的铃声并无二致。我们都有能力达到心流状态,竭尽全力做好一份工作,并在走出办公室时,真正体会到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但是推送通知在摧毁着我们的这些能力。相反,当离开办公室时,我们更可能感觉自己工作了一整天,却没真正做什么。

 

我们所说的“多任务同时进行”实际上指的是任务切换,因为我们不可能将注意力同时集中在两件事情上。


麦吉尔大学行为神经科学教授丹尼尔·列维京表示,任务之间的转换非常耗费精力,因为这个过程会用光大脑中的氧化葡萄糖,也会耗尽用于集中精力完成单项工作的能量储备。而这些将会削弱工作时间和创造价值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动力因此减弱。随着工作负担增多,我们也会越焦虑——一天到头时,倍感疲惫。”


跟老公说了这个,他说那么做一件事情做累了,换个别的做做也挺好啊。我说这叫做主动的调剂一下,而不是文章里的被动的被打扰。“以后我要是不理你,我大脑中的氧化葡萄糖用光了也算一个理由你不理我,我也这样想。”

跟虎讨论过补充能量和消耗能量,补充能量有:友情、亲情、大自然(阳光、微风、花草、水、星星)、抱抱、玩耍、温暖的话、睡眠、适合的食物、爱好……那些好瘾大体都是可以补充能量的。

消耗能量:频繁被打扰、恐吓、羞辱、担心、争论、坏瘾、力小而任重(做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或者明知道没什么效果而去劝说别人)……断舍离也是保护能量。

还有批评这种介于中间状态,如果有能力去转化,那么会有益,不能转化,会损伤。(就像吃虾,有的人可以转化成有利于自己身体健康的,而有些人无力转化,就堆积在身体里。)

能量足的时候,身体健康、心情愉悦、乐观积极、与人和善(对人有更大的包容力,就像越大的水面越能载起船只。)

客观的评估自己的能量状态。

今天刚上班,正在安排一天的工作,小阿姨开始给我发语音,一条又一条,还要语音聊天、又发了照片。后来看了下照片,是她家养的狗的事情。

没理她。我的氧化葡萄糖没有配额去处理这个事情。

盈vs亏  主动vs被动  主观vs客观(称为“力”的大约都有客观的物质基础吧,比如注意力、耐力、转换能力、包容力)


路过

鸡蛋
3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冀ICP备17016543号

GMT+8, 2024-5-18 21: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站长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