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核心素养家培养 返回首页

潇潇妈07的个人空间 http://xy.xfxynet.com/?1859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曾国藩的科举经历

热度 6已有 394 次阅读2021-10-19 09:25 |个人分类:读书摘记| 笨功夫

字体:
读《曾国藩传》,一开始是讲他的科举经历。

曾国藩从14岁开始考秀才,考了七次历经九年才考中。第六次考试曾国藩不仅落了榜,他还被学台“悬牌批责”,他的文章被作为“文理欠通”的范文张榜公布。这次“悬牌批责”对曾国藩刺激极大,他后来说这是他平生第一大挫折。
考试回去后,他反思自己多年读书考试经历,要找出失败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自己太笨了。
----- 传说中的曾国藩背《岳阳楼记》的故事(曾国藩从小读书都很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就不睡觉。一天,一个小偷去他家里偷东西,趴房梁上,想等大家都睡着了再出来行窃。恰巧曾国藩在这间屋子里背书,背的是《岳阳楼记》。小偷想等他背完,结果睡了两觉,曾国藩还在背。小偷睡不着了就在那听他背,眼看天就要亮了,曾国藩背了一夜还没把文章背诵下来。小偷很生气,从房梁上跳下来,指着曾国藩破口大骂:“就你这个脑子,你还读书啊?你听我给你背一遍吧。”小偷流畅的背了一遍后,留下目瞪口呆的曾国藩,扬长而去。)

解决自己头脑的差距,那就是超人的努力。但是六次考试未中,说明不能用蛮力重复老路了,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与模范试卷反复对比找自己的差距,发现自己的问题是写东西过于拘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针对问题他着重下功夫应对,终于在第七次考中了秀才。因为曾国藩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在之后第二年就一路中了举人,后来三年后二十八岁考中了进士,还中了翰林,在仕途上获得了一个绝佳的起点。

虽然漫长的九年秀才考试生涯是曾国藩生命中的痛苦记忆,然而接下来的春风得意又是他一生中凯歌行进的华彩乐章。相比之下,曾国藩的那些同学们,有的早早成了秀才,站在边上看曾国藩父子的笑话,结果这些人中连举人也未考中一个。

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虽然比较笨,但是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通的科举路。
艰难的科举经历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尚拙”的人生哲学。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能打通科举这条路,考的完全是“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曾国藩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精神,也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知识基础。

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处:1)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因此“逆商”比较高,抗打击能力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硬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考秀才考了七次,举人和进士却考的顺利,就是因为曾国藩基础打得牢。开了窍后,就能一顺百顺。而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松松垮垮,结果走不远。所以,“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走得越快。所以曾国藩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踏实的方法去做。

代码:虚浮vs踏实勤奋;坚持vs放弃;多易必多难;先难而后获;脆弱vs韧性;反脆弱;

路过

鸡蛋
6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冀ICP备17016543号

GMT+8, 2024-5-1 18: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站长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