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适区
热度 8已有 1047 次阅读2018-6-5 12:18
字体:
大中小
平常工作中辅导的孩子状况渐渐稳定,闲暇时间多了起来,生活安逸不少。
上个月,周末开始让一个新孩子来家里补习,今年二年级,父母反应很难学近东西,医院诊断是智力问题,也是之前没有遇到过的个案,所以算是不小的挑战。
家长就是觉得送孩子来补补知识,但是接收特殊孩子其实是很累的事,因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孩子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除了测评观察找到发展的起点和学习受到限制的原因,因材施教找突破口这些技术问题外,这些孩子还往往因为长期处于和实际发展不匹配的环境里,积累了大量的厌学情绪和低自尊害怕困难容易受挫等等心理情绪问题,处理这些情绪是比较耗费精力的事情。更耗费精力的是和家长的沟通,孩子的发展问题以及厌学情绪的累积和家长必定有关系,家长的模式不变,孩子的问题又怎么能解决呢?但是让家长意识到这些问题是何其困难,家长本身理解力各不相同,在教孩子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在教育和所谓的“训练”孩子的过程中又多半已经有了很多定式和偏见,想他们改变对孩子的看法,反省教育观念,理解老师的做法,势必要遭遇这些情绪,这对自己来说是很大的消耗。
还是低估了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在开始的头三周,观察测评,语文数学英文的学习问题都要从头开始解决,一周安排了两次课。备课,上课和家长沟通,布置一周的课后练习,并教家长如何操作,这样基本整个周末的休息都会受到影响,因为周末休息不好还影响到了日常的工作状态,简直进入了恶性循环。在第三周的时候,因为消耗太大,几乎自己快陷入抑郁状态。和家长的沟通也几乎陷入困境,就在这时候,凑巧遇到一位特教专业的导师,商量了对策,每次上课录下视频,给家长看回放,剪出细节,一点点让家长理解自己的做法,也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操作。这样的方法虽然很耗时间,但是一方面方便回顾上课过程中的问题,也非常方便和家长的沟通,事实也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但是和孩子的爸爸沟通还是困难重重,因为平时孩子主要是爸爸负责教,也是因为教孩子的过程中太多挫败经验,爸爸对孩子一点都不抱希望,更麻烦的是他已经完全不愿意反省分析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以及在教法上的问题,只是把责任完全归结于孩子的智力,和他沟通过程中重复最多的就是“没用”。为了教这个孩子在时间智力情感以及精神上这几周都在大量付出,但是和家长的沟通又一直陷入困境,教特殊孩子常常就是这样,因为观念的差异,家长常常是意识不到也理解不了老师的辛苦的,只能等孩子慢慢有了起色,家长才可能开始信任,这个过程不但孤独,也是非常让人觉得委屈和受挫的。这几周的疲累,让自己也跟着一起被卷进了这些挫折情绪里。如果是以前,我可能就以家长理念不合为理由放弃了,但是这次,因为很喜欢这个孩子,也因为家人的鼓励和对自己的理解和抱持,我很快调整好情绪,恢复了生活节奏,决定继续教这个孩子。
没有白吃的苦,熬了几周下来,自己是又变强大了,明了了自己的发心,清理了内在的杂念,也就不太受家长情绪干扰。想想也是因为自己也毕竟不是特殊教育专业出身,这几年来又一直一个人摸索,疏于整理和输出,没有给自己积累出专业的分量,取得家长的信任自然不容易。所幸孩子常常给自己带来惊喜,孩子的妈妈也还是非常理解孩子,再加上没有那么多教孩子的挫败体验,要好沟通很多。先从做好和妈妈的沟通工作开始,一点一点解释孩子学习上困难的原因,给妈妈看互动视频,每周教她如何和孩子复习,这两周渐渐走入正轨,终于又可以专注于教孩子的乐趣之中。
回想在成长的每一个新阶段,都会遇到棘手的挑战,过程虽然都很苦,但是说实话,这些挑战带给自己的收获也是最大的。去接受这些挑战是不容易的,给自己设一点限制,让自己从原本安逸的环境里走出来去接受这些未知的挑战开始新的发展是更需要勇气的事情,很感恩在这个过程里家人的支持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