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分析数学试卷
热度 3已有 949 次阅读2018-6-23 16:38
字体:
大中小
昨天一个妈有点事,让我帮了个忙,顺便帮着一个一年级小朋友分析了一张数学卷子,很少观察普通孩子的学习过程,挺好奇。昨天喝了茶,精神正好着,时间也比较充裕,再加上平时和这孩子关系也不错,观察得很细致,收获也就颇多。
卷子迟迟不肯订正,先把其他功课都完成了,终于扭扭捏捏摊开卷子。
“有点难,错了好多。”她自己先开口了。
“还好啊,这一面还有这一面都没有错误啊。”
最后一页仅有两道题,并且都是需要订正的。这一页孩子几乎不想翻开,趴在桌上,顾左右而言他。
“觉得自己这里错得多啦,其实还好,这页题目少啊,一共就两道题。”
“后面好难的,最后一道最最最难了。”
“哦哦,是吧,有点害怕订正这个难的是吧。”
她点头。
“我一年级也会错很多的,人人都会犯错的,把错误改进就是长大了,不犯错怎么长大呢。”
小家伙凑过来一点,但是还是一脸怀疑,那意思是班上有些小朋友做题就很少错。
“有的小朋友现在看起来犯错很少了,可能也是因为他们在更小的时候犯过错,现在都改进了,错就少了。”
哈哈,怕犯错,不想面对错误呢。那就先从最不想面对的这页开始解决,先啃下一块硬骨头再说吧吧。
孩子距离卷子很远,态度也比较消极。还心虚着,大概心里还在打鼓,这时候讲解不宜太难太多,不然孩子不是听晕就是听得神游了,这种时候也是最容易有冲突的时候,大人很容易就会认为“错了这么多还不好好订正”因而产生不满情绪。这样两个人都带着情绪,重点就会跑偏了,接下来分析订正的效率就会受影响了。
一共订正了四类题第一类是,数嵌套图形的个数。
先让她演一演自己是怎么做的。
看出来了,错误原因是孩子理解错了题目要求,本应该是找出嵌套图的个数,孩子倒是自己加线分割出了更多图形,自然没法数对。用分类数的方法能避免遗漏,但是分类数对思维要求算是挺高,一边数一边用数字标注,孩子果然混了,更心虚了。于是换更慢但是更简单直观的方法,让孩子拿画笔给每一个部分的图形涂上颜色,一目了然,孩子看懂了原来觉得难的地方,这下信心来了,兴奋起来,做得也直了,又用一样的方法改正了第二题的错误。
这种题目是挺难,孩子能不能数得准确和策略有关,而这种策略的使用和思维发展关系很大,要想不遗漏,一年级的孩子做起来的确是有难度的。所以以后再做同样的题就算漏数也可以接受,目前只是要求她能正确理解题目,有按类别数的意识,对准确性不做太高的要求。也不用担心,这样的题目以后一定还是会经常出现,多示范多联系,待她熟练了或者思维成熟之后准确率自然就会越来越高的。让孩子总结下自己为什么错了,是怎么改的。改完的题用铅笔打了个钩,这类型就算分析完了。
让孩子选择接下来订正哪部分,孩子选不出来而是上厕所去了。。。
去吧,在做困难的事时很多孩子都会逃开,的确是为了逃避,但是这种离开有时候也的确也能给孩子带来一点心理上的缓冲,孩子也已经在做出努力了,适度给一点调节的空间也是必要的。去了还挺久,孩子回来了,“选这题吧”,孩子选了先前觉得最难的一道题。
“哇,先改这个最难的啊。”
“嗯,原来我有点怕,但是上厕所的时候,我鼓起勇气了!”
听到这句话,真是挺为小孩内心的细腻和力量而感动,也庆幸自己在开始孩子态度不积极的时候,没有直接指责焦躁,而是选择了改变方法,并且信任和等待孩子。
第二类是一道应用题。
一个老汉在一块地里种了20根大萝卜,妻子拔了9根做汤,儿子拔了7根做派,女儿吃了3个派,问老汉还有几个萝卜?
孩子的列式是20-9-7-3问她,她也知道自己错在不该-3,问为什么,也说不清楚。
老师大概也讲过,她记住了,不过很多时候记住怎么订正是容易的,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那样换一道还是可能会错。
其实细细分析起来,孩子做题错的原因,最可能的一个是惯性思维,做同类型的题不经思索,总是按套路减去所有的数字,没有去仔细理解题意的习惯。或者题目里信息比较多,孩子被表面老汉妻子儿子女儿这样的信息干扰了,顺着就减了。
但说到底只要能去分辨应用题里的关键信息以及厘清几个数字之间的关系,错误就可以避免了。
地里的20根萝卜是一个整体,先拔了9棵,再拔了7棵。
而用萝卜做成的派是另一个一个整体,被吃了3个。
求的是萝卜剩几个?
这样一理解,馅饼萝卜各属于不同的整体,就清楚了,一年级的孩子,用画图帮助理解题意,会直观得多。一画图,小朋友很快就明白过来,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第三种题目是数混合的平面图形。
孩子把一个长方形错当成正方形。其他长方形扁一些,这个稍微方一些,孩子没有看出来。细究起来,原因也并不是没看仔细,而是孩子只有笼统粗略的分辨方法,看着方的就觉得是正方形。如果能精确掌握图形特征,并且利用特征去比较相邻的边的长短,那判断就会准确很多。
所以重点在于教她比较和认识长方形长和宽的长短,并且在图形特征不是一目了然的时候使用这种更精确的方法来判断图形。
最后是订正计算题,新知识主要是进位加法和减法的竖式计算。
进位加法,孩子还是熟练掌握的,原本就以为这样的错误粗心的成分更多一些。孩子打断我的话,“也不是粗心,是因为做太快了。”我表示好奇,她接着说,“妈妈考试之前和我说要写快一点,不然来不及,我怕自己来不及就做得很快,就漏加了。”这孩子反省能力还真是很不错的。果然,即使是抄错这样的事也是有内在原因的。
“怕来不及的话,快是可以的,很熟练的计算速度可以快,但是刚学没多久,求快就容易错了,这时候,慢一点但是仔细一点就更重要了。”我啰嗦了一大段。
正巧,准备吃饭了,我稍微加快了点速度,出题的时候抄错了一个数字,这个细节显然比之前和对她的口头提醒更有效。
“就算大人心急了也会抄错数字的。”她边帮我找橡皮边说。“是啊,所以计算的时候慢一点细心一点才不容易错哦。”我附和。
借位减法,的确有困难,试了两道题,观察孩子的计算过程,主要是因为孩子卡在了13-7这类减法上,忘了借位,借来了10之后孩子又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减了,有时候一个个倒数着减,有时候先用10减,所以乱了。
既然没法直接算,那就先用10减的策略比较方便,单独练习了两道熟练一下,确定孩子使用的策略能稳定了,又加减混合的题练了两道。
这时候孩子的妈妈回来了,看到卷子,看到错误的地方就皱眉头,翻到最后一页,第一个表情竟然和孩子一样,错这么多,把卷子拿远了,脸立刻也放了下来。
哈哈哈,孩子怕错怕难的原因大概在这里了。没有人喜欢错,但是大人看待错误的态度,无形中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把错误当成很好的分析和改正自己的机会,孩子也能平静地看待自己的问题,从而改进和成长,错误就会越来越少。但是如果对错误只是一味严厉,以至于孩子太害怕犯错,这样的副作用就是孩子一旦犯错了就不愿意面对,带着情绪,或者老找借口,反而不利于错误的改正了。
和妈妈谈一谈平常的作业情况,减法混淆的原因也明白了一点,妈妈说,自己教她的减法借位方法和学校老师不一样,让她改过一次,所以她有时候会用混了反而不知道怎么算了。妈妈接着说,加减做得太少了,还是要多出题给她练一练。
这些都是大人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有的想法,道理不假,多练当然会增加熟练度,减少错误。但是其实也不尽然,分析出症结,更针对性的练习比练习的数量重要得多,对年龄小的孩子尤其是这样,比如策略容易混淆的孩子,练习的目的是在于她能稳定使用一种策略。如果没有抓住这个点,盲目地练,大概也只会让孩子越做越乱,越做越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