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回家说,因为她的作文比较突出,老师希望我在明天的家长会上发言传授点经验,不善言辞的我第一反应就是想拒绝,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我决定挑战一下自己,给女儿也做个行动上的榜样。为了这个发言,我这两天一直琢磨,也对着镜子进行了快十遍的操练,昨天表现还算成功。其中好几点也得到了其他家长的深深赞同,心里也默默在感谢班长,这几个月在网校的学习,让我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分享。整理一下了自己的发言稿,有待今后的进一步检验。
大家好:
其实没啥经验,更多是反省和探讨。
回顾女儿的作文发展的道路,我觉得自己做的最好的小时候的亲子阅读,那时候买了大量的获奖绘本和经典的故事碟片,空余的时候就一起读,一起听,这可能是给了她作文的一些底层的东西。上了小学后,开始基本放羊了,也买了很多网上推荐的书,但觉得到现在,女儿可能还有一大半没怎么好好看过,所以到了六年级,她的作文文笔那么好,我也很惊讶,我就去问她原因。她说都是你看不上的那些校园小说的功劳,她因为喜欢,所以反复看,直到烂熟于心,写的时候,自然就用上了。所以我在想这个过程是不是暗和了那句话“读书不在于多,在于精,在于会用?”但我觉得这个过程,家长是很难参与的,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在她阅读的最初,给她看好的书,提高她品味,自然以后也会去读好的书,从而能吸收到精华的东西。还有一点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回到亲子阅读的模式,互相推荐书,一起读,一起讨论,这样也可以帮助孩子把书读深。
回到女儿的语文学习,因为作文频频收到夸奖,带动了她学习语文的热情,所以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所以我参与的并不多。但是她语文学习的这个模式,让我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一个真正的自主学习者,喜欢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进行学习,通过自我探索,自我反省,摸索出一套高效的学习方法,用这个方法获得成功后,就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所以我之后的探索都是围绕如何帮孩子走上这个自我学习出发的。我现在不特别关注于她的作业,成绩。主要围绕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开阔思路和寻找自己的目标而进行的几个层次上的探索。
第一个层次是,比如打印一些自己觉得比较好的文章、热点事件评论,找一些她看过电影的精彩影评,给她看。但后来发现,这个也比较浅层次,看的时候觉得很有道理,时间久了也就淡忘了。
于是我做了一下深化,采用的方式就是聊天。在聊天中你能知道孩子思维所处的状态,知道她缺乏什么,而通过聊天孩子也能体谅到你的想法,让她感觉到父母和她是一队的战友,让她觉得有强大的后盾,从而获得力量去迎接挑战。
不过这个聊天也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很多技巧的。我有一些经验和大家分享。
1、放下身段,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我和她那么大的时候在想什么?那自己当时的缺点和她的优点比。我以前总是想我们小时候不用父母老师管,学习怎么那么自觉、轻松、成绩也不错。但这里可能存在个误区,我们总认为现在的时代比我们小的时候强很多,有很多好书读,孩子也见多识广,但这个好可能对孩子来说不一定是真的好。现在物质太丰富,有太多选择和诱惑,而孩子还小,定力不足,是无法抵抗这些诱惑的;还有个问题,我们给孩子报了太多的兴趣班和提高班,其实无形中挤压了孩子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的时间。
2、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背后往往是放大了孩子的缺点。我其实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缺点,因为她们离成年还有至少七八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内随着孩子心智的成熟、思维的发展,这小毛小病都会迎刃而解的。所以我们还是应该主抓孩子的思维。
3、聊天中做倾听者。我犯的错误就是急于传授经验,想让孩子少走弯路,但孩子因为没有相同的阅历,所以很难感同身受。回到聊天当初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孩子的思考,那么碰到问题了,应该让孩子充分思考后,有疑惑后,再一起讨论,可能到了那个时候孩子更容易吸收,也更加理性。
第三层次就是身教的重要。大家都听过”言传不如身教“,但我一直不明白背后的原因,因为我觉得言传的方法最高效,总结了经验,避免了走弯路。后来我明白了,言传其实还是个被动的过程,孩子在被灌输,而身教其实是把这个被动变成了主动,孩子自己去吸收,去决定行动,这就又让孩子能体验到自主后带来快乐。从而成为一个能够自主学习的人。
明白这点后,我在和孩子的相处的过程中,时常提醒自己:
我希望孩子改正坏习惯的时候,自己有没有也去尝试改正自己的坏毛病;我希望孩子反思总结的时候,自己有没有经常反省;我希望孩子独立思考的时候,自己有没有人云亦云;希望孩子进步的同时,自己是不是也在学习进步。总之,你要求孩子的,自己也应该至少先去尝试做。
这些时间的探索,让我深深地领悟到那句话,就是孩子是上天送来完善父母的,也希望我们以后多学习,多思考,和希望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这就是我的一些想法,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和大家共勉。
GMT+8, 2024-12-22 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