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带着小宝在背诵《三衢道中》,当时看完这首唐诗的时候,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淡淡喜悦,原来诗人带着一种喜悦的心情去游玩,这种喜悦是天然的,不需要别人来认同,就如同看张岱的《湖心亭观雪》一样,朱光潜曾说:“诗人是人间最孤寂者”,这种孤寂是心灵的孤寂,周边缺少可以对话者。所以,他们渴望在静谧中与内心对话,与自然相伴。就会想到圣地亚哥和炼金术在沙漠行进的途中,圣地亚哥和自己的心进行交流。那种不安、否定、焦躁、反复的情绪,就是在认识自己、梳理自己的过程。这种感觉很奇妙,回望自己年少时一度很怀疑自己,因为同学说我说话总是成语不断,很多词和别人不一样,那个时候听到这个话并不是夸奖,而是一种讨厌和排挤,这意味着我掉书袋,有点装。生活在小镇上,社会经验为零,当时自己一度很伤心,觉得是不是自己的问题?现在想来,或许是当初自己没有其他的特长,也不过就是喜欢看看书,那些词语就自然而然记在我的脑海里。现如今回过头去看,不过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那时候我却怀疑自己不会和别人相处,让别人觉得不舒服。然后别扭、拧巴的性格一直延续到读大学、工作。现在在看唐诗和古代散文,会有种隔着时空感受到作者的心情。看唐诗也是把自己的经历带入的一个过程。
那天在看班长讲解南宋杨万里的桂源铺时候,才开始明白什么是争与不争?才开始理解一点点,水利万物而不争,君子遇水而观。在看班长的文章过程中,开始理解班长说到思维提升,大语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思维。每看到一篇文章,就发现自己原来想的是错误的,正确的是什么样子。会有些着急,觉得自己错的很多,然后班长的文章又记不住,好在班长的文章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只是开始。知道不代表我就会了,知道如果没有反复思考和实践,学以致用,最终又会被琐事覆盖掉。所以在想着怎么按照网校的方法,去和孩子们交流和聊天,怎么真正做到走心而不是走形式?
目前学习的还是我自己,两个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大宝想问题就有自己的体系,很多事情和话语是进到他的心里,然后他会有疑惑会和你讨论,依然像个孩子有着童真和赤子之心。小宝机灵敏捷,反应能力快,说话做事都会想一想,最会察言观色。两个孩子各有各的性格特点,需要考虑到他们的不同,因材施教。大宝需要督促引导,小宝需要规矩引导,在学习上还是要想一想,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做?
我总在想作为父母,教育是有有效期的,留给我的时间很紧迫了,如何在他们小的时候,给到他们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在看问题、想事情中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是作为家长要做的事情。且行且思吧。
GMT+8, 2024-12-6 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