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象哥把四上语文 《蝴蝶的家》又拿出来分析了一番。
我叫象哥找找铁扇,象哥说太难,我说是的,一开始肯定慢,找多了以后才能快,慢就是快,以后五年级初中高中文章只会越来越长,但万变不离其中,就是化繁为简,找到主干。
我很理解他说的难,因为我以前也觉得很难,班长怎么说都不开窍,浸泡网校很久了才慢慢有点感觉。所以我对象哥一点都不着急,过程很重要,郁闷也好,没头绪也好,都很正常。
象哥最近是刚好上这篇课文,他说:妈妈,果然,老师没有和我们铺垫这个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年代背景,他讲的基本上和豆包差不多,就是说对弱小生命的同情。我说嗯,妈妈一开始查到也是这个答案。后来觉得不大对,于是查了作者的文风和他的时代背景。这才挖出来真正作者的真正意图。
我们一起铁扇,一起分析:第一部分:担忧(蝴蝶翅膀太大,没地方躲雨)第二部分:期望(借女孩之口表现对美好未来的期待)第三部分:犹疑(作者对未来是否光明充满了怀疑)。我和象哥说:一般结尾都是光明的,他这个结尾为什么这么写。 象哥说:他肯定看不到希望呗。
我说:真棒! 那咱们猜猜他是哪年写的这篇文章。象哥说:肯定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这个时间段,或者是抗日战争时期。我说:好极了。
我俩就一起查,果然,作者写于1925年,18岁,内心苦闷,对国家的前途充满焦虑,模仿泰戈尔的手法写了这篇文章(当时1925年,泰戈尔访华,引起文化界震动)。
原来如此,我俩都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