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理论中,B是C的绝对性条件。即使B有细微的差别,也会导致C极大的差异。
十一期间,身边有2个家庭陷入了战争中,离婚也摆到了桌面上。我在做劝说者时,明显感觉到,当事人双方在多年的婚姻之中都有委屈,苦衷,伤心之处,但是得不到排解,就这样慢慢积累,最终爆发。得不到排解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原因是他们不晓得情感关系的本质,一个能够维持长久并且能滋养到双方的关系一定是能满足到双方需求的,这个根本性问题不解决,婚姻关系是很难处好的。
我在为他们渗透这个理念时,联想到了孩子。成人在职场上,情感关系中为了自己的需求而行动,那孩子也是如此。目前,孩子世界中的学习和家庭生活的表现是由什么需求决定的呢?学习暂且不提,单说家庭生活的表现。
我再次翻看了曾经被我搁置的一本书,发现里面有我寻找的答案:社会动物最强烈的心理需求是获得归属感,而青春期前的孩子会通过过度关注、权力之争、报复、自暴自弃四种错误目标来获得归属感。很多令成人不解、困惑、烦躁、恼怒的行为,其实都源于这几种动机下产生的。那成人做什么呢?成人要移除孩子行为导致的结果,让孩子的这些行为变得毫无用处,达不到他们的目标,那他们就会重新考虑选择新的行为方式。即,让孩子的风,无帆可吹。
我仔细想了想,觉得孩子从2年级开始出现的难听话语,磨蹭,对成人肢体骚扰小部分原因是寻求过度关注,绝大部分原因是权力之争。那时的他已经很有内心力量了,而我对他学习任务的布置,生活自理方面的要求有些越界,使得他比较反感,引起了他的反抗。
最开始我的回应是对的,面对他的难听话语,经常性的肢体骚扰,我不理会,但随着周围成人的错误应对(孩子如唐僧般絮叨难听话语时,成人阻止。孩子对爸爸招一把撩一把时,爸爸心情好时会对着撩,工作时睡觉时又会被激怒),孩子的行为开始升级到我的临界点了。我越来越按捺不住我的性子,回应方式开始不稳定了,虽然优先采取不理会的策略,但依然会有采取其它策略的时候。也就是ABC中的B开始不坚定了,会有摇摆,会有偏移,但就是那一些些的微小偏差,决定了C的姿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2年级下学期每天晚上的氛围都是很紧张的,有时我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回应不到位,随即我们娘俩就会陷入到剑拔弩张的对峙当中。
就这样,一天天艰难地推进着,3年级的学习生涯开始了。
3年级学业难度加大,孩子成绩在班里的位置起了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孩子开始思考家庭作业的意义,慢慢开始接受我对他的要求,因此每天晚上在睡觉前的那个阶段平安无事的状态居多。但洗漱睡觉环节依然是爆发冲突的危险点。
当我终于又在B环节坚定信念后,迎来了前天晚上熄灯后的睡前时光。
因为居住面积太小,我们睡觉分床不分屋,孩子的小床紧靠大床。这为他骚扰我们提供了便利。那天晚上陷入黑暗后,孩子照旧开始花样骚扰。
唐僧般絮叨难听话语。
滚动游戏:从小床开始滚,滚到大床,滚到我身边,从我身上滚过去,然后再滚回来。
自述情节,开始无影腿攻击我的后背。
自述情节,手指幻化成蜘蛛,从小床开始,一直爬我的脸上,并开始一通胡噜。5,6秒后返回,幻化成其它N种动物,多次循环。
这期间,我没有跟他描述早睡觉对身体,大脑的好处。没有说,现在都。。点了,你觉得你明天能起得来吗?也没有描述我的感觉,你别踹我了,我的腰会痛。你这样胡噜我的脸,你的尖指甲很容易划到我,我不舒服。更没有内心产生失望感,觉得我道理都说的那么清楚了,不舒服的感觉也表达了,为什么他还是不停止。续而产生过激行为,将他的手拿开,用力甩走。或者在他踹我时,我回击。
我没有任何反应,就用毯子盖好,静静地躺着。孩子骚扰了将近10分钟后,说了一句快让我泪奔的话:“不玩了,没意思。”随即转身,酝酿睡意,没多久,睡——着——了。
黑暗中的我听着他的呼吸声,心里是笑——开——了——花,黎明终于离我不——远——啦!!!
GMT+8, 2024-12-22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