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盍各言尔志?”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庄子・杂篇・让王》中有孔子与颜回的一段对话: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 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 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意思是: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境贫寒居处卑微,为什么不外出做官呢?” 颜回回答说:“我无心做官,城郭之外我有五十亩地,足以供给我食粮;城郭之内我有四十亩地,足够用来种麻养蚕;拨动琴弦足以使我欢娱,学习先生所教给的道理足以使我快乐。因此我不愿做官。” 孔子听了深受感动,改变面容说:“实在好啊,颜回的心愿!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而使自己受到拘累;真正安闲自得的人,明知失去了什么也不会畏缩焦虑;注意内心修养的人,没有什么官职也不会因此惭愧。’我吟咏这样的话已经很久了,如今在你身上才算真正看到了它,这是我的收获啊。”
《左传》中记载了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关于 “死而不朽” 的讨论。叔孙豹提出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即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没有立功也没有立言的颜回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极高,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并称之为“复圣”。究其根源在于,古人把“立德”看作“不朽”的最高层次,而颜回正是把自我道德完善作为终生追求的志向,践行了孔子“施于有政,是亦为政”的理念,并成为孔子所有门徒当中德行最高者。孔子说子路和冉求、公西赤都可从政,但却不知道他们是否“仁”,说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而其他人都是“日月至焉而已矣”。这也是因为在孔子看来,作为最高道德层次的“仁”恰恰是最难的,而从政相对来说容易得多。但孔子为什么又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因为自我道德的完善不需要你拥有“立功”的机遇,也不需要你有“立言”的才能,人人都可以从点滴做起,只是要达到比较完善的境界就很难了,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从志于学到而立,从不惑到知天命,从耳顺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尽管我们可能终其一生不能完成所有这些目标,但却可以作为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GMT+8, 2025-5-22 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