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第四回:
秦襄公告辞回国。平王曰:“今岐丰之地,半被犬戎侵据,卿若能驱逐犬戎,此地尽以赐卿,少酬扈从之劳。永作西藩,岂不美哉?”秦襄公稽首受命而归,即整顿戎马,为灭戎之计。不及三年,杀得犬戎七零八落,其大将孛丁、满也速等,俱死于战阵,戎主远遁西荒。岐丰一片,尽为秦有,辟地千里,遂成大国。髯翁有诗云:文武当年发迹乡,如何轻弃畀秦邦?
岐丰形胜如依旧,安得秦强号始皇!
一部东周历史五百多年,以秦王灭东周并吞并六国结束,但究其源头,可以把周平王决定东迁,把关中丢弃给秦看作发端。有一种历史观叫英雄史观,说它是唯心主义,但我觉得它也有一定的道理。假如周平王换作是毛主席,恐怕就不会东迁,历史可能也要改写。想当初打朝鲜战争的时候,我们的面临困难道比周平王那时候少吗?毛主席怎么就有那么大的勇气敢于跨过鸭绿江呢?如果没有当初“打得一拳开”,新中国的历史又会变成什么样呢?周平王就缺少毛主席的魄力和担当精神,后面发生的事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究其更深层的原因,周平王和毛主席的一个重大区别是网校常说的公心和私心,还有短期和长期。私心重,就重短期;而出于公心,就看长远。我们今天能享受岁月静好,永远不能忘了曾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当我们面前有两条路,我们的本能就让我们选择容易的,但记住老子说的“多易必多难”,必要的时候,选择阻力大的才是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