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带双去上钢琴课,路过冰激凌店时,双说如果他这节课过关了,想吃一根冰激凌做奖励,我随口就同意了。课后,只好给他买冰激凌吃。当看店的小哥装了一根冰激凌给小双,转身又去装另一根时,我忙冲他摆手:“一根就好,一根就好,我不要。(我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多年不吃冰的东西)。”小哥告诉我,他们现在正做活动,买一送一。我跟小双商量要不拿了回去给爸爸吃,双觉得这样不现实,拿回家冰激凌都该化成水了,不好吃。我又问小哥是否可以给我们换成别的等价的东西,小哥表示他只是帮忙看店的,不可以。我再问他,是否可以先寄他们那儿,我们下次再来取?他表示他也不总在店里,我们再来的时候不一定碰到他。不过,他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请我们留下联系方式,他交代给他的同事。回来的路上,小双还在想着,没有问问小哥,是否可以只用一半的钱,只买一根就好。我告诉他,价格是不可以随意降的,可能还会涉及到商业竞争,那已经超过小哥能做主的范围了。
晚上跟双爸聊天,看着他,我忍不住说:“你最近好像胖了不少。” 双爸解释说:“上班后天天在外面吃饭,菜有时候会吃不完,又不想浪费,只好再多吃点饭,然后一天天的,就胖了。”我很奇怪:“菜好吃?” 双爸回答:“菜其实不好吃,就是不想浪费了。”我很理解,我们小时候家里穷,大家都是这么被教育着长大的。不能浪费,浪费可耻。过去物质条件差,我们也特别懂得不能浪费的道理,格外珍惜食物。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大家都不差那点吃的了,倒真的是浪费得多了。我们参加的无痕湿地志愿者活动,带队老师帮小朋友点菜点的刚好的量,所有的饭菜都被吃得干干净净的。家长们都夸好!
那么在不浪费和身体健康间,有什么样的底层代码呢?道德与健康、道德与需求?我们究竟该如何抉择呢?为了担心给看店的小哥带来麻烦,我甚至跟他说:“没关系,可以取我们就下次来取,不行就不要也没关系。” 而双爸却宁可多吃点饭,委屈一下自己的胃,也要把那并不好吃的菜吃完。为什么呢?我问他,饭菜的量是固定的吗?不可以像双建议的一样,让老板少给点吗?双爸说:“其实有办法的,我可以多走几步,去吃更精致一点的食物,就会少吃点了。或者我也可以去吃别的少打点量的。”是啊,即使小哥不同意我们下次再取,我们都可以拿了回头把冰激凌送人。总归也不会浪费了。办法总是有的。为什么我坚决不吃冰激凌,双爸却吃了不好吃的菜???细思极恐。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的性格,其实归根到底,还是由我们的思维习惯决定的。
今天打完保存发布的时候,网络出问题,遗憾退出后,灵光一闪。这里不是有个原则与底线的底层代码吗?我们习惯于在为人处世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设定原则与底线,可是对我们自己的学习,自己的身体健康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原则与底线呢?如果在这件事中,我们设定好了身体健康为底线,我们自然有了抵御美食诱惑的能力,我们也自然有了让自己不浪费的智慧。办法总比困难多。正是因为没有设定这样的底线,我们才一步步的对自己退让,以致退到完全没有节制。上班的时候,知道自己该休息眼睛了,却总想着,马上就能做完了,再一会儿吧,再一会儿吧。结果就这样一步步的退着,最后竟然让自己眼睛疲累到木木的,转都转不动。何曾想过要给自己设定一个这样的底线呢?
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为自己设定一个原则与底线。生活、学习、工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