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家培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播放

妙不可言:老子解读之一

[复制链接]
班长 发表于 2010-6-10 09: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今天起,打算开设一个经典共读的专栏。这里说的经典,主要是指四书五经。我摘抄一段经典的内容,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说不大明白的,大家可以讨论。

今天先从道德经的第一章说起。
.


我先把这段话大致翻译一下,这完全是我个人的理解,没有根据 ......

评分

参与人数 24美誉度 +23 +2 收起 理由
星语妈06 + 1
豆丁妈03 + 1
小奕妈妈04 + 1

查看全部评分



芯芯妈02 发表于 2010-6-10 10: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跟着班长好好学习一下经典,喜欢老子。看过老子这个动画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e5NCLcTaC0/

评分

参与人数 4美誉度 +4 收起 理由
行行妈08 + 1
千千妈05 + 1
靖靖妈01 + 1

查看全部评分

昊宇妈07 发表于 2010-6-10 13: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去悟,而不是抠字眼”--喜欢这个读法。:D
尚尚妈09 发表于 2010-6-10 13: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次和班长同步了,正打算好好读读道德经,班长就开讲了,一边学习一边看哈

班长,我觉得这一段是最难懂的,说说我的理解:

“‘道’,本身是没有名字,不可言说的,能形象地描述出来的万物,都不是道。天地万物刚出现的时候,混沌一片,当万物有了清楚的界定和区分的时刻,即有了出处。用感觉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用理性来分析万物的存在,感性和理性,都是由外部世界作用于人后产生的。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是理解一切事物的关键。”
因因04 发表于 2010-6-11 07: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这段的解妙不可言。

西方的哲学讲究寻找普遍统一适用的原理,
有时候太绝对了。

而东方的道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给人无限空间。

评分

参与人数 1美誉度 +1 收起 理由
飞飞妈05 + 1 特别喜欢你的文字,,每次读都是享受!谢谢你!

查看全部评分

小雨妈08 发表于 2010-6-11 17: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长学老子,可以修身养性,可以更加豁达,可以离“道”更近。
孩子学老子,可以学会思辨,学会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而且老子里的思想稍微用一点在作文里,跟同班同学比起来都是无敌的文章。所以说读经是有意义的啊。
其实现在资源这么丰富,不用班长教,百度一下家长自己就可以学。家长学了,可以启发孩子,带领孩子一起学。学完《道德经》还可以学《易经》。《易经》是老子上学时的教材,越学越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有个老师说,把《道德经》背下来,老子跟你一辈子。把《论语》背下来,孔子跟你一辈子——背诵不是全无意义的。
小雨妈08 发表于 2010-6-11 17: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悟道,光读书是不够的。
要跟着得道的人一起生活,这叫修行。
绿野仙踪05 发表于 2010-6-12 15: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的这个经典共读太好了
真是妙不可言

感觉西方哲学更具理性
而东方哲学相对感性和玄妙
各有其美
子西05 发表于 2010-6-13 21: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的“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  
4、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我觉得在宇宙的起源引用老子的话最不错了。人类从看到、听到、闻到等途径感觉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在每个人眼里都不同,每个人都从自己角度出发看这个世界,喜怒哀乐影响对世界的看法,即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实质上只有一个真实的世界、本质的世界,只有以忘我、极静的状态才能感受这个世界的本质。这个世界如何形成呢?有许多种说法,但是是否接近那个本质呢?谁也不知道,人类通过自己努力,相互验证,努力找到那个众妙之门。

评分

参与人数 1美誉度 +1 收起 理由
芷睿妈04 + 1

查看全部评分

淇淇00 发表于 2010-6-13 22: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应该读,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
我就感慨学校的语文,怎么不选这些精华带学生学,反而是大家自己找着读。
《道德经》,我曾经读过、背过,但真正理解的却不甚了了。
老子说要善始善终,这次跟着班长学,又拥有这藏龙卧虎的网校平台,一定得好好学一遍。
淇淇00 发表于 2010-6-13 22: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道德经》不能不了解函谷关,想当年,老子就是在这撰写《道德经》的,想追溯的朋友可到那里找找感受。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的成语就出自那里。
那里算命的道士算得很准哦,我试过的。
西西爸07 发表于 2010-6-16 01: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下。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
老子道家讲究修仙之道。可以从这方面考虑。
西西爸07 发表于 2010-6-16 02: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  
4、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的理解

道法可以学习,但天地之道并非一成不变。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固有状态和定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事物的定义和状态也在不停的变化。

在宇宙之内,起初是无疆无界,彼此交融合一,混沌无极。直到有了道,有了理,于是分化出了世间万物。万物因遵循道和理而存在。

所以要将自己置身于世界之外,看着世界宇宙的运作而去探知道和理的运作以知道其中的奥秘。又要将自身置于其中,感受道和理的意义和存在。

所以,无论是置身于外,还是内。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世界来探究这道和理的根本。

而不断的总结和体会各个阶段的道和理,将其串连起来,就能寻揪到万物之本,万理之源。从而知晓过去,预知未来。

评分

参与人数 2美誉度 +2 收起 理由
芷睿妈04 + 1
睿睿妈99 + 1

查看全部评分

小菲妈08 发表于 2011-9-22 11: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语文老师长的很帅!从此喜欢上语文课,为了应付考试,也背了一些文言中的经典语句,似懂非懂,很想有个系统的学习,有时也看百家讲坛,补充一下知识,很喜欢.
星语妈06 发表于 2012-8-6 17: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第一章的这段话,其实就是老子在告诉大家,我的书应该怎么读。这书需要去悟,而不是抠字眼。所以读老子的书,是一辈子的事情。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领悟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是不是可以说国学类的书,都有这个特点呢?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最近,有点这种感觉了。
若坤妈06 发表于 2012-10-31 20: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可以说出来的道,已经被“人”命名的名,是“有”的范畴的,是人类根据自己的损益观解读和了解的宇宙运行规律。和“有”这个概念对应的“无”是“人”尚未破解的领域,“有”“无”本是一体的,正因为人类有了文字和概念,才有"有""无"的说法,这个包含着“有”和“无”的妙不可言,中国古人姑且给它取个名叫道。
 楼主| 班长 发表于 2013-1-17 02: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黑格尔:

   “当我们说出感性的东西时,我们也是把它当作一个普遍的东西来说的。

   我面前有一个苹果,我说:“这是一个苹果。”苹果只是一个共相,它只是我能说出的感性的东西,而和我意谓中的面前的这个苹果是完全不同的。我意谓中的苹果是面前活生生的苹果,具有独一无二的形状、色泽、疤痕、气味等等,但我的语言完全无法说出,我只能说“这是一个苹果”。

     我们所说的是‘这一个’,这就是说,普遍的这一个。当我们这样说时,心中当然没有表象出一个普遍的这一个或一般的存在,但是我们说出来的却是普遍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没有真正地说出我们在感性确定性中所意谓的东西。
 楼主| 班长 发表于 2013-1-17 02: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风景的时候,写一堆形容词,其实意义不大。
因为形容词再漂亮,表达的也不是那个真正你看到的东西。

所以简洁的表达,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和空间,是更聪明的做法。
再有,还能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除非必要,勿增实体。
既然那些华丽的辞藻的多余的,去掉就可以了。

我最烦的一个形容词是鳞次栉比,形容房子多。
这个词又难写,又不美,又无新意,劝孩子们抛弃这个词。
 楼主| 班长 发表于 2013-3-30 06: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庄子》里面的一篇文字,原题为轮扁斫轮(斫:zhuó)。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一个叫阿扁的工匠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
工匠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
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
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
阿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桓公怒道:“何出此言?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
阿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速度慢了,车轮就光滑却不坚固,动作快了,车轮就粗糙而且不合规格。只有不快不慢,才能手心相应,制作出质量最好的车轮。这里面有规律,但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逝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小方舟04 发表于 2013-10-10 11:34: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孑的那个故事,是不是说度的把握很难啊?策略应试,既要应试,又要因材施教,又要孩子的自由发展,这个度的把握,真的难。
以诺妈12 发表于 2014-11-16 18: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看过另一解释我比较认可,说第二个道和名作动词体验道体悟道/命名讲,相当于英文里的动名词;常作恒久讲,有的版本就是:道可道非恒道。
我的解释是:道是可以体悟的,道是在变化的,名称可以命名,名称也是在变化的
曦曦妈08 发表于 2014-11-27 12: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那个故事,我觉得应该是理论和实践想结合吧。在实践中去悟这个道。也不能完全抛弃别人提供的可以说出来的一些经验啊。
小米粒08 发表于 2015-3-21 15: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读 《道德经解》的笔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体:无相无名,不可言说,其体至虚。虽强名为“道”,亦假名尔。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之用:以无名无相之道体,化生有名有象之天地万物。“无名”——道、0、无,“有名”——太极、有、1。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入道功夫:观。安心于无,以观其妙,安心于有,以观其徼(jiao,边界)——物物皆是道之全体所在,一物一太极。庄子“道在屎尿”。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释疑显妙, “有”“无”的关系——有无一体,因无以生有,有以显无,而异名。大道中,无有无之名,亦离玄妙之迹,忘怀泯物,非文字可以言说。
小米粒08 发表于 2015-3-21 16: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中的第三句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读的懵懵懂懂,不甚理解。还有 马王堆帛书的句读之争。
我目前的理解是:安住于无的境界中,可以观 “道”的玄妙之处。安住于有的境界中,可以在万事万物中观察到“道无处不在”。

非常同意班长说的  此书的读法 不是扣文字,而是悟。想来东方文化 很多领域都是讲究”心法“,讲究 ”印证“,而不是分析推理。

总结这一段的重要概念:道,有,无。
以诺妈12 发表于 2015-10-3 00: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  
4、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的理解:
1,第一个道和第三个到做名词,第二个做动词体验道、修道,后面名也同解,道是可以感悟体验的,没有恒常不变的道,事物的名称、概念可以被命名,也没有恒久不变的名称。(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中提过道做说意是唐代以后的事)
2,这里用了文学修辞互文,意思是无和有这两概念是万物的开始。(互文修辞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意思是:(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3,所以从无的角度可以了解事物的奥妙,从有的角度可以察觉事物的边界。
4,无和有其实是一回事,只是观察事物的不同角度。
5,接上句,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是玄妙无穷的出发点。
第一章就提出相对论,是全文的总论,下文很多字是总论的解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冀ICP备17016543号

GMT+8, 2025-1-8 11: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站长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