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核心素养家培养 返回首页

咚妈04的个人空间 http://xy.xfxynet.com/?126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9-20-1

已有 773 次阅读2019-9-27 22:36

字体:

一、为什么儒释道三者合一,人格较为健全?偏颇容易出问题。

每家都有可取之处,但是单独成为人生准则,容易出问题。

 

二、三个故事。

先讲一个庄子里的故事。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译文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在一起谈话:“谁能够相互交往于无心交往之中,相互有所帮助却像没有帮助一样?谁能登上高天巡游雾里,循环升登于无穷的太空,忘掉自己的存在,而永远没有终结和穷尽?”三人会心地相视而笑,心心相印于是相互结成好友。

过不多久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知道了,派弟子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孟子反和子琴张却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相互应和着唱歌:“哎呀,子桑户啊!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真,可是我们还成为活着的人而托载形骸呀!”

子贡听了快步走到他们近前,说:“我冒昧地请教,对着死人的尸体唱歌,这合乎礼仪吗?”二人相视笑了笑,不屑地说:“这种人怎么会懂得‘礼’的真实含意!”

 

另外一个故事:

有个书生游览一个佛寺,受到执事僧人的冷遇。有一个大官也来游览,却受到最大的尊敬。大官走了以后,书生就问僧人为什么待遇不同。僧人说:“敬是不敬,不敬是敬。”书生就照僧人脸上狠狠打了一耳光。僧人愤怒地抗议道:“你为什么打我?”书生说:“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另一个版本:

有士人入寺中,众僧皆起,一僧独坐。士人曰:“何以不起?”僧曰:“起是不起,不起是起。”士人闻此言,便以禅杖打其头,僧曰:“何以打我?”士人曰:“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三、故事中的问题。

子贡的做法是正常的,而孟子反、子琴张我们感觉不正常。但是,两个人却振振有词。

怎么破?

如果孟子反、子琴张的逻辑成立,那么,一个从没帮助过人的人,可以狡辩,我的帮助是无形的。我不屑做样子。

他们还可以攻击那些经常做善事的人,说他们只是做样子而已。

他们的逻辑你很难破。这是诛心之论。因为你没办法证明,你确实不是做样子,你确实就是真心。连雷锋那样的人,都可以被攻击,何况普通人?

 

四、所以《庄子》里的这种逻辑是有害的。

 

庄子追求“真”,这有没有合理性?有的。但是,如果这个真,只是嘴上讲的,而行动上却标新立异,与世俗对抗,那谁又证明,你的真是真的呢?

 

别人无法证明他是真的,你也没法证明你是真的。怎么办?不要光看嘴上说的,看行动。日久见人心。如果不够久,就一直看。

 

五、孔子打破了庄子的这种逻辑。

孔子的反击是: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三国志也有句话,察其言,观其行,而善恶彰焉。

我们以前谈过子顺讲的: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这是三连击。就是你不要说,也要做。管你真假。假的,一直做,也可以看做真。

所以儒家的东西在中国是正统不是没有理由。道家、佛家作为补充。

 

如果不能站高一线看,光看孟子反、子琴张说的,你可能觉得这俩绝对是高人。你站高一线看,会觉得这俩其实有点做作。真正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是子贡,而不是这些所谓的高人。

 

六、底层代码:能力与自由

我们看下面这段话:

局外人,是真正的活成了自己的人,不需要为世俗束缚,随心所欲,不用戴上面具,不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表里如一,把自己的思想真正的贯彻在自己的行动中,做到表里如一。

我那天批评萨特的存在主义,可能会导致随心所欲。上面的表述很典型。

 

什么是真正的做自己?是随心所欲吗?

这个事情我有一定的发言权。我一直追求独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首先要与社会建立良好关系。

凡是我认真与社会搞好关系的那段,我得到的自由反而是最多的。比如准备高考。比如后来创办网校。

凡是我随心所欲,我得到的自由反而是最少的。比如大学比较随心所欲,毕业后失去了自由。

其实做自己,根本来说还是能力。认真与社会相处,获得能力,得到的自由空间反而大。

与社会疏离,做一个局外人,看似自由,其实本质是逃避。是鲁滨逊式的自由。那是真自由吗?

 

七、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孟子反式的人物小说,双输的局面。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讲了一个孟子反式的局外人。蔑视社会一切,只遵从自己的本能生活。最后被社会消灭。

这个小说其实是双重否定,有一种结局叫做双输。默尔索与社会最后是双输的局面。

社会的问题是不够包容,是蛮横武断。

默尔索的问题是不够随俗。过于特立独行。

 

这小说有人误读的厉害,把默尔索当成了英雄,反抗社会,追求本真的英雄。这种解读荒唐至极。这种解读,跟把孟子反解读成旷世高人是一种思维。

 

八、解读小说的功力是打好三观的根基,这体现了思想方法:本立而道生。

小说的问题,是不给你标准答案,所以解读的功力特别重要。

 

我读大学的时候,读这些小说越读脑子越蒙。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自己都被弄糊涂了。

有些老师也糊涂。所以名著这东西,不是越早读越好。还是要先打好三观的根基,自己思维清晰了,脑子不糊涂了,再看这些名著,就有自己的判断了。

 

我现在读这些名著,已经基本没障碍了。为何没障碍?不是我特地读了世界文学的博士,而是我打好了自己的思想根基。打好了这个根基,这个局外人,我一下子就知道属于哪个类型。其实就是孟子反这类。

 

有些名著比如《简爱》,价值观比较容易判断,这种读读没什么。

类似加缪这种《局外人》,没一定功力容易读偏。

麦田守望者的结尾,那天讲了两点含义,今天想到了第三点。孩子们向悬崖跑,预示着他们可能会跑偏。这个守望者可能是家长,也可能是社会,我们有义务不让孩子们跑偏。帮孩子把好方向。

所以读这种名著不急,先打好自己的价值观基础。或者结合好的解读,来完成破解。

 

九、随俗VS矫俗

同时我也知道这小说讨论了什么基本问题,根本讲就是随俗还是矫俗。矫俗,就是追求做自己,做本真的我,不受束缚。

这书揭示了一个双输的局面。作者没给出答案。但我们通过中国文化的学习,内心里就会有基本判断。

 

十、双重否定的模式。

双重否定这种模式,其实还是挺常见的。维特,盖茨比,高老头,其实都是双重否定。

高老头这种比较容易判断。但有些就不容易判断。

Q其实也是双重否定。鲁迅不仅仅讲社会不堪,也谈了阿Q自身的局限。

比如海子。有人对他完全是歌颂式的,为艺术献身等等。其实艺术根本不需要谁去献身。根本来讲,他自身也有问题。

我们前面讲过不少例子了。社会无论怎样糟糕,你会看到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总能走出一条值得钦佩的路。他们也能很好的做自己。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冀ICP备17016543号

GMT+8, 2024-4-28 04: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站长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