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面这段话讲出了儒释道怎么才能和谐共存。 《苏东坡传》:“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 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 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 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 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
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 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 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
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 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 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 他就不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
二、基层人性VS高层人性;小隐VS大隐 如果完全走向佛教,则容易脱离社会。 脱离社会有个直接的好处, 就是没有各种攀比,各种虚荣,各种闲言碎语。怎么都行,有一种自在。 |
但也有不好的地方。去掉了这种种负担,内心未免空虚。 每天念经能够克服这种空虚吗?我没体验过,所以不好讲。 但就我目前的状态,我是不希望去掉所有负担的。不必要的可以去掉。 |
所谓基层人性,就是各种攀比虚荣等等, 所谓高层人性,就是淡然处之,心态上克服。 |
所以苏东坡这种高级文化人,他有一种能力, 可以通过心性修炼(克己功夫),达到一种不用避世也能够达到的解脱。 所谓大隐隐于市。 |
但是普通人,缺乏这种能力,可能只能借助外力。 比如寺院环境,群体效应,大家一起念经,来达到解脱。 |
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 他就不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
王阳明这些大儒,都是儒释道合一的,既通达,看淡一切, 又积极入世,不脱离社会。 |
不脱离社会,还有个直接的好处。 就是情感需要可以得到满足,同时物质上也好一些。 |
这也是宁铂出家之后又回归的原因吧。 |
真正出家的,可能有一种特殊的个性和机缘吧。 这种说不清楚。社会主流来说,还是入世为主。 |
宁铂(1965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当时曾被誉为“第一神童”, 2003年出家为僧。“第一神童”使其轰动一时,他的经历又让人们为之喟叹。 2018年3月媒体报导,宁铂已还俗,研究佛教,做心理咨询。
三、前面讲高考作文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其实挺契合苏轼的《前赤壁赋》。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是讲一切都会过去。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是讲一切都不会过去。 |
前者是小我。 后者是大我。大我,精神永恒。 |
无怪有人讲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顶峰。苏轼可以说是顶点了。 |
他的乐观不是做出来的,而是通达之后发自内心的。 |
他表面是儒家,但生活本身已经有佛意,有道家心法在了。 |
四、道与佛有什么区别?出世 |
底层差不多。冯友兰讲禅宗就是佛与道融合的结果。 |
形式上可能区别大一些。比如佛家规矩多,道家更自由。 |
共同点是出世。 |
诸葛亮是儒道兼有的。年轻的时候没机会,做道家。 有机会出山做儒家。进也可以,退也可以。 |
萧愚老师是个什么状态?我生活上有点出世, 但做的事业是入世的。一点儿不矛盾。 |
生活上出世,就是没啥应酬,没饭局,不攀比,生活简单。 |
事业上入世,就是积极有为,传播知识,建功立业。 |
古代特别强调友,这个友特别重要。 比如我讲的这些,只在网校讲,生活中我一丁点都不会讲。 因为那不是我的友,大家不是一个频道上的。 |
萧愚老师的烦恼是什么?我的烦恼主要还是对健康的关注。 还是担心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 叔本华有句名言:贫穷的乞丐也比不健康的国王更幸福。 这话没错。所以追求事业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健康。 |
没有应酬,烦恼几乎减去了大部分。 应酬带来的烦恼,攀比,轻诺,浪费时间。 甚至房子还要考虑弄个大客厅。没应酬,客厅都不需要。 |
应酬有时会带来快乐。就像项羽讲的,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耳! 吹牛,炫耀,觥筹交错间,的确可以带来一些快乐。 但每次回去都感到后悔。挺无聊的。 |
GMT+8, 2024-12-22 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