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核心素养家培养 返回首页

泽泽妈09的个人空间 http://xy.xfxynet.com/?1370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愿我们都有滋有味的活着

热度 9已有 155 次阅读2024-6-1 15:05

字体:

  大概是两年前,我们家老大和我探讨过一篇他做的英文阅读理解,大意是be happy”和“be alive”哪个更重要?我说我选“be alive”。我当时举了杜甫的例子,我说你看啊,杜甫很多时候并不快乐,甚至是非常凄苦。但是他是“活着”的,他敏感于他的状态,敏感于身边的人,也敏感于一草一木。彼时我只是一直直观的感受,我只是隐约地觉得“活着”和“存在于人世间”不是一回事,可究竟怎样的状态才是“活着的”状态呢

  读《范文正公集》的时候,我给好朋友发过消息。说你看,古人多会玩啊。他们用同样的主题、同样的韵互相唱和互诉衷肠。他们彼此之间的深层次精神交流似乎比我们现代人质量高很多呢。 

  最近读钱穆先生的《八十忆双亲与师友杂记》,再次生发出这样的感受。钱穆先生谈到他与一位有着共产主义信仰的好友朱怀天之间的一段友谊。彼时他们都是同一所学校的老师,都是善于思考、真诚生活着的年轻人。彼此之间为同一个主题反复写文章探讨,后来钱穆先生提议还是一起写诗吧,于是他们又一起写诗。后来他们的两个人文章和诗被收录到一个集子叫《二人集》。

  梅子老师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她开始把“痛痒相关”和“仁”联系在一起。问我源头在哪里?2010年第11期《哲学动态》中的一篇学术文章《仁·识痛痒•镜像神经元》提及,将痛痒与仁最早最确切的联系起来的人,是二程子的高足谢良佐,他曾说,“仁是四肢不仁之仁,不仁是不识痛痒,仁是识痛痒。”这句将仁与“识痛痒”直接挂钩的说法,实衍生自程颢“把脉识仁”的种种论说:“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手足痿痹,即是说手足丧失了感受痛苦的能力,即所谓“麻木不仁”。

我终于清晰明白我心里所谓的“活着”的状态了。所谓的“活着”的状态就是“痛痒相关”的“仁”的状态。而仁的整个过程,牵涉到四个环节:(1)能够感受到自家的痛痒;(2)能够关心自家的痛痒(搔痛痒);(3)能够“切身”感受到他者(他人乃至一切有生者)的痛痒;(4)能够关心他者的痛痒。而所有的这些“痛痒”的感受和体验,既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紧密的联系之上又促进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说到底,“活着”是一个怎样的感受呢?是“我知道我在这世界(自然与他人)中,与这世界(自然与他人)紧密联系,痛痒相关。”

所以孔夫子说仁者爱人;所以范公说但爱鲈鱼的江上往来人啊,请看看那出没在风波里的渔船;所以徐光启“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当亲自试验了甘薯能够推广后,热心地写下《甘薯疏》积极推广这一农作物;所以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所以海子说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所以王小波说说那些将要去的地方,都是素未谋面的故乡

如果你恰好感到孤独,请一定相信,这世界随是等着你的连接,推开窗,阳光就会扑面而来。

愿我们都有滋有味地活着。


路过

鸡蛋
9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冀ICP备17016543号

GMT+8, 2024-6-23 11: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站长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