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核心素养家培养 返回首页

泽泽妈09的个人空间 http://xy.xfxynet.com/?1370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近思录》&《存在心理学》

已有 28 次阅读2025-7-30 16:16

字体:
读的是《近思录》的选译本,只读一遍。仅凭个人理解进行总结。

在《近思录》这里,哲学的属性更为明显。尽管只是周敦颐、二程和张载的语录,通过朱熹、吕祖谦的编辑,自成体系。这套哲学体系的大意大概是:

这世界存在着天理,天理蕴含在万事万物之中,蕴含在人之中的天理,就是人的天性。万事万物依据天理运转(所以格物可以致知),人依据天性行为,天性作为特殊形式(蕴含在人中)的天理,本质纯然浑成,阴阳五行混合得刚刚好。但其在天地间运转时,阴阳五行的配比具体到各种物体上各不相同,因此物体表现出的性就各不相同,具体到个体人上,就表现为“廪气”的不同。不同的气质在不同的外在环境作用下,就会引发各种各样的情。不同的性与情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性情”(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大概谈的就是这个,当然他是从整个宇宙的角度谈到)。总体来说,情大概分为喜、怒、哀、乐、爱、恶、欲几类。情没有问题,当喜则喜,当怒则怒。所以情不当灭。(佛家则要灭情)什么时候有问题呢?当人感物欲而动,在外在环境作用下,引发了不从天性出发的情时,就出问题了。所以朱子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所以一个人要做的是时时去检点存在自己身上的“天理”,让它不要被“人欲”遮蔽。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所以君子要“役物”,而小人“役于物”。

为什么会有人欲呢?从现代心理学的语境,人为什么除了满足基本需求(天理)之外,还想要更多呢?每个人在吃了好东西后还想要吃更好的吗?根据马斯洛到理论,不是的,当基本需求(天理)满足后,人会循着天性的指引,探索更高层次到需求,直至自我实现,充分发挥自我的天性,完成自我。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陷入到“人欲”的泥淖中呢?按照马斯洛的理论,那是因为他的“基本需求”在某一阶段没有得到满足,使他感到匮乏,以至于失去了他与“天性”之间的连接,产生了很多“妄念”,就是他以为他想要山珍海味,其实他只是想吃饱,感到满足而已。所以马斯洛认为,恶是一种防御性行为,是一种基本需求受挫折的表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儒家传统观念在最根本的逻辑上是相同的。就方法论而言,两者都强调从我出发,强调行动,强调个人可以参与对自己的塑造。这让我看到了它们彼此印证阐发的可能性以及它们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冀ICP备17016543号

GMT+8, 2025-7-31 21: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站长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