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者的毕生追求,也知道儒家特别强调“从我做起”,然后推己及人,最后到达“大道行于天下”的终极理想。
不过我们往往忽视了“八条目”的基础四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如果说“修齐治平”是“用”的话,“格致诚正”则是“体”,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也,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齐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段话颠覆了我对修身的认知。
想要诚意,发心纯粹,前提是“推极”认知(获得完备的知识),而推极认知的途径是“格物”(朱子解释“格”是“至”的意思,物,是事的意思。查阅更多资料说“格”的意思是条理、分类的意思,就像中药铺的格子,因此格物的意思大概就是“研究客观事物”)
我一直认为修身的就是“节制自己”。就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不算错。但是偏了。
对于认知体系完备、具备足够能力的人来说,修身才是“持守与节制”(正心诚意)。
对于一个不完备的、发展中的人来说。第一步是“格物”,是了解事物的真相,提升认知。连基本的真相都看不明白,连正确的判断都没有,就谈“持守与节制”,你不配。
提升认知,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和背后的规律,才是修身的起点。
恍然大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光悟不行,麻溜地,卷起袖子加油干吧。还纠什么结,焦什么虑,时不我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