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头脑昏沉,无所事事,浏览微信,偶然读到一段话。
——少年时候读四大名著,哪里管它名不名,只是寻着情节一路向前,要故事曲折,要人物鲜明,要情义充沛......
成熟后读小说,故事都已经知道,即使新书也不渴望情节,人物大致在理解与把握中,这时候其实是在品书,一种咀嚼,一种回味。
简单说,少年时候读书是“兴于诗,止于思的”,而壮年读书是“经由诗,抵达诗”的。前者是课外阅读,后者是语文学习。
很多人成年之后不再读书,就是因为它们只懂得以第一种方式读书,而不知有第二种读书法。
瞬间眼前一亮,会心一笑。
想起班长,想起正在读的《安徒生童话》。
少年时候就不爱读书,为人母之后书买了不少,那可是为了营造阅读氛围。
不是因为结识班长,我这一生,或是与读书无缘了。
如今,已经不再执着于孩子们是否爱上读书,爱上听课。学习和读书不是为了教育孩子,最少,已不再止步于此。
有一天,我突发感概:”生活多幸福啊!有饭吃,有课上。” 这种幸福,懂的人自然都懂。
班长昨天谈起课堂收获,我最先想到的是”底层代码+三个映射“ 的思维模型。其中,历史映射的部分,我和旭都不容易举出例子,归根结底,还是阅读积累不足,而且读得不够走心。还有一个感受: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这是通往理解的必经之路。这样的阅读,也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内在的成长。
目前我对书本、对班长课堂的理解,仍只是冰山一角。可喜的是,在班长的引导下,我开始尝试发展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这份微小却真实的进步,足以让人欢欣鼓舞。
GMT+8, 2025-8-20 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