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幼儿园的路上给豆豆讲了《偷吃花生的小老鼠》的故事,讲完后,我问豆小老鼠的做法好不好,或者哪些做法不对哪些做法还不错。豆说:"我觉得她应该在一开始想吃花生时就去种花生。"我一下想起这个故事评论区第一条回复里提到的"没有征求物主同意不应该去种花生"的观点,于是问:"那种之前是不是应该先和小乌龟说一声,征求对方的同意?"豆说:"小乌龟家不是挺远的么?"好吧,因为原故事中小乌龟电话说第二天取花生,结果小老鼠很快就种出花生,对于这个情节我自己觉得很bug,所以给豆讲的时候没提可以打电话的事儿,结果小朋友自己根据小乌龟那么长时间都没回来取花生得出了离得远,通讯不便的结论,其实也是有些想当然了。
聊了会儿是否应该先征求物主同意的事儿,接下来还是讲了讲"知错能改""失信与守信",刚一提出来,豆就说"是底层代码吧?"看来小朋友对底层代码的理解和接受还是很快的,以后聊天引导可能会省事儿一点了。
"正确vs正常"这一点暂时没讲,豆是个在物质方面自控力比较强的孩子,等回头出现类似问题或周边类似事件时再发挥吧,也可以联系她练琴的事情讲一讲,豆说过"我喜欢弹琴,但我不喜欢练琴!"对于相对熟一些的曲子,她愿意反复弹,也喜欢为了纠正弹奏中的小错误而反复练习,但是对于上手练习新曲子,还是有畏难情绪,想逃避,练习的过程中也会急躁。我告诉过豆,学习新曲子、新知识时的这种畏难与烦躁是正常的,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静下心来认真去琢磨去体会去练习才是正确的做法,要做到这点很难,我作为成人有时候也做不到,我也让她监督我。回头再次谈论这个话题时,就可以直接导出"正常与正确"这个底层代码了。这个先作为积累,找合适的时机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