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孩子聊天,说到她有两个同桌,我问:“你们是三个人一桌吗?”她回答说是。我问她们班有多少人。她说是54人。加上她原来说的座位空间小,最后一排的同学都已经顶墙之类的,我想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学校要给孩子们坐板凳了。我问她其他班级坐的是椅子还是板凳,她说反正现在的高二和高三坐的都是椅子,而她们本来应该也是坐椅子的,是他们亲手把椅子一个个搬到地下室,又从卡车上把凳子一个个搬到教室的。也就是说,学校是因为扩大班级规模,原来的椅子已经放不下,所以不得不换成更小的板凳。这回倒是塞进54个人了,可每个学生的空间就更局促了,难怪孩子一开始说空间太小,坐垫放不下,座位里连个转身的地方都没有。
2022年陕西省发布”普通中学建设标准“,规定高中班额人数为每班50人。我们在报考前到学校实地考察的时候,学校也是承诺班级规模在每班40人左右。但这只是口头承诺,没有白纸黑字写下来,有什么用呢?现在学校就是明目张胆违反国家的各种规定,谁能把他们怎么样呢?各种文件倒是发了,可都是摆设啊,没有惩罚细则,这些规定到底是给谁看的呢?外国人看了每个窗户都安装了铁栅栏的建筑,还以为那是监狱,直到晚上十点半家长们呼呼啦啦地聚集来接孩子放学,才真的相信那是学校。一句意味深长的感慨就像《皇帝的新衣》里童言无忌的小男孩说出的真相:“这是犯罪啊!“ 是吗?可在我们国家,这就是中学生的日常。
我们成天说要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看看我们成年人是怎么对待孩子的吧。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十来个领导(老师)盯着你的KPI,刚一开学就强调”我们离月考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听起来是笑话,可老师说的时候是一本正经。一个成年人至少有下班的时候,有周末的自由,可孩子们的作业让你就算回家也别想轻松。一个成年人如果一份工作实在干不下去还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可孩子们行吗?社会允许吗?父母允许吗?如果在学习里能找到乐趣还稍微好点,如果自身根本不是学习的料,你想去搞别的,你的父母同意吗?成绩不好,自己本来就很沮丧,老师贬低侮辱你,父母骂你不上进,要是我,没疯是我幸运,没自杀是我顽强。我们共情孩子了吗?如果连自己的孩子受苦都视而不见,还要当老师的帮凶,我们自己有共情的能力吗?我们配拥有具备共情能力的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