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孩子回来说要写关于《哦,香雪》这篇课文的读后感,但她说她没读懂作者到底想表达啥,或者说她的理解和老师有出入。
她先给我讲了一遍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之前其实已经看过了,但没有打断她)。简单回顾了文本之后我理解了孩子的困惑。
孩子的不适应本质上是传统”高大全“人物认知与文学作品中真实立体人物形象的碰撞,这与教材改革拓宽选材、深化主题的方向直接相关。我自己在刚过完的暑假中读了这篇课文,我当时也与孩子有类似的感觉,这绝不是一篇典型的传统语文课文。在这篇课文里,香雪的“立体”恰恰是作者的表达重点: 她的“真实”体现在“向往”与“质朴”的统一:她想要铅笔盒,是对知识、对城市文明的真诚向往;她用四十个鸡蛋换铅笔盒、独自走夜路,又藏着乡村孩子骨子里的倔强、善良与纯粹。作者铁凝想写的不是“英雄”,而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成长”与“心事”——当现代文明(火车、商品)闯进封闭的乡村,像香雪这样的普通女孩,如何带着自身的底色去触碰、去追求“美好”,这份“向往”本身就是最动人的力量。
我对孩子说,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不是道德与法治课,这篇课文的出现标志着教材改革正在还原语文课该有的样子。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更侧重传递明确的道理、规范和价值导向,所以会常选“榜样式人物”,让我们清晰地知道“该向谁学习”“该做什么样的人”。但语文课的核心,是“读懂文学、感受文学、理解人”。它不是要直接“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带我们走进一个故事、认识一个真实的人(比如香雪),去体会她的渴望、她的纠结、她的勇敢。作者没有把香雪写成“完美的道德标杆”,而是让她带着普通人的心愿(想要铅笔盒)、做着真实的选择(用鸡蛋换、走夜路),这恰恰是文学的魅力——它不“说教”,而是用一个个立体的人物、细腻的情感,让我们学会“共情”,学会看懂复杂的人性和真实的生活。这就是“还原文学本身的面目”,也是语文课最独特的价值。这篇课文的“不一样”,是教材在引导大家理解“文学的更多可能性”。过去课本里的“正面人物/英雄”,更多是“榜样式书写”——通过完美的形象传递勇气、奉献等核心品质,容易理解和学习。而教材改革后扩大选材,是想让大家看到“生活式书写”:文学不只有“英雄叙事”,更有对普通人、对日常细微情感的关注。香雪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的渴望、纠结、勇敢,恰恰是真实生活里“每个人都可能有的成长痕迹”,这种“不完美的真实”同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另外我对孩子说,你作为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去理解这篇课文时与一个农村孩子的视角肯定会有所不同,这正是孩子所说的她的理解和老师所讲的之间的差异。她更多是从“外部观察者”的立场出发,关注冲击与变化,她敏锐捕捉到各种现代文明的商品对香雪、凤娇等人的“吸引力”,进而联想到商品经济对乡村纯真生态可能带来的影响,担忧这份质朴会被消费主义稀释。而农村孩子呢?他们更多会以“内部共鸣者”的身份代入,聚焦向往与追求。他们更能理解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背后,是对知识、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能共情一群乡村少女追着火车看新鲜事物时的好奇与憧憬,将其解读为对现代文明和美好生活的正当向往。这种身份背景和成长环境带来的理解上的差异应该是老师所应该关注到的,而孩子说老师上课的时候压根没提到“城市”“农村”这样的词。
我又给孩子举了具体的例子,比如改革开放初期,不单是孩子,就算成年人也为了得到一盒邓丽君的磁带、一件新款的毛衣等各种新鲜事物费尽周折,这并不是他们追求虚荣,是他们在每天穿同样的衣服,听同样的歌,过日复一日单调无趣生活之后对新鲜事物和更美好生活的一种自然的向往,某种意义上,这不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吗?
跟孩子聊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孩子说,如果我们老师也能像你这样讲就好了。以下是孩子写的读后感。
《哦·香雪》青看的价值
当崭新的磁吸铝笔盒在课桌的一角黯然失色,当仍留着父亲双手温度的质朴木盒重新被自信地打开,当那纯真无邪的少女看清了没有粉饰包装的台儿沟的夜晚也同样美丽,我们可以大声宣告,这便是青春的价值所在。
香雪本是偏远山村的一个纯真少女,她原先甚至没意识到同学们对地一天吃饭的次数与铝笔盒发出的惊叹应当是嘲笑。当银色的铁轨铺进山中,钢铁巨龙携着来自新世界的狂风向她袭来,她仿佛一株在风币中摇摆的野花、他人的话语让一只带有磁铁铅笔盒在她心中占据了不真实的重量,这重量甚至重过了四十个鸡蛋,重过了在娘亲面前的真诚。香雪抱着铅笔盒走回家的那个宁夜,她仿佛看见了这世界中原先隐藏了的美好,看见了在学校在终于可以自豪地接受同学讯问时自己。打开新世界的窗,吹进来的除了琳琅满目的新事物,还有无尽的向往。
可再新鲜的事物也有过时的一天,或许是明天,下周,同学们又拿出了新书包、新本子来夸耀,而最终这个内心纯真的女孩也会明白,新文具盒可以承载更多笔,却不能代替父亲亲手制作的木盒所承载的温情;书皮可以装饰书籍,却不能代替书中真正蕴含的思想与远方。这便是青春的价值,在磕碰中成长,在徘徊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