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过完了,我又迎来了自己的放松时间,看看书,看看电影,写写日志,享受这忙碌中一点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很惬意。
新高一的老大周五七点钟回家,直到昨天晚上十点睡觉,我对她如何支配这属于她自己的时间,不说一句话,但我在暗暗地观察。我不知道老师有没有在课堂上布置作业,反正发在微信群里的就有一大堆,几乎每科老师都要发。女儿还是蛮淡定的,直到昨天下午才开始自己去打印作业,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把全部作业搞完,其他时间在打“音游”,打羽毛球,玩儿“海龟汤”,聊天,下棋,散步,看书,看视频,听音乐,唱歌。。。这里边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和家人一起,甚至打游戏的时候旁边还有个小观众(弟弟),看视频的时候还顺便给弟弟当小老师,让他讲讲视频的内容,还讨论一下(真可爱)。想想其他的孩子在干嘛?周五晚上要上晚自习,周六上午要上课,周日晚上还要上晚自习(够变态吧),剩下的时间除了写作业,可能还要上培训班。
孩子说自己最喜欢的作业是“写作文”,最不喜欢的作业也是“写作文”,如果作文是写最喜欢的一首诗,这种作文她爱写,但如果作文的题目是“青春”,她就讨厌写,因为不得不编一套老师想让你写的东西。是啊,青春应该是什么样子?是每天被关在教室里十几个小时吗?如果这十几个小时你可以自由支配也还勉强可以忍受,但你要听不得不听的课,做永远也做不完的题。你的真实感受是,要完全依靠自己强大的生命力来对抗这种折磨,防止自己被缓慢逼疯,你越来越感到自己瘦弱的肩膀的无力,你怕自己终有一天再也顶不住这样的压力,而你在自己周围却找不大任何可以依靠和支持的力量。你很想在作文里你袒露真实的自己,但最终还是没有那样的勇气,或者说,知道即使自己那样做了,也不会有更好的结果。
我不是不想让孩子上“好大学”,但我不希望她花100%的力气去上那个学校,因为即使上了,我不认为那是一个好的结果。好大学等于好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即便你再不愿意接受,也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国家真正要筛选的人才,花上可能不到你的努力的十分之一的精力就可以把同样的学业完成得比你更好。未来的社会在某种意义上会越来越两极分化。少数人创造了社会绝大多数的财富,而大多数人变得无足轻重。把散落在人群中的真正有天赋的孩子找出来,给他们资源,给他们创造条件,去完成生产力的飞跃,大多数人会因此而获益,免费享受这样的劳动成果。我们应该庆幸生在中国,我不相信以后还有哪个中国人会吃不上饭,无非是不能满足你那些有害而无利的被植入的欲望罢了。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对大多数人来说目标还是拼命地搞应试吗?难道你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你的人生方向和热爱,你的精神世界不是你更应该操心的问题吗?
昨天下午老大在家里写作业,我带老二去公园里玩儿,看到有四五个家长带着五六个孩子在大树下的草坪上支上桌子和椅子,铺上地垫,一边聊天一边时不时和孩子一起做各种运动,一会儿扔飞盘,一会儿踢足球,一会儿玩儿遥控飞机,一会儿玩儿抛接球,他们还真是有备而来。看着这样的画面,我都想上去搭讪,我觉得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让我看得直羡慕。直到后来他们边聊天边从我身边过去,我听到他们说的根本不是中文,这才意识到,原来这些是外国人,突然心里涌上一种悲哀的感觉。是遗憾他们怎么不是中国人?是为自己长久以来的孤独感?还是为中国孩子们的现状和未来?也许都有吧。
想说的话太多,如果还有人愿意听我唠叨,我就说说。我的价值观,我的生活方式,我的育儿理念,我之所以“内心强大”和“淡定”的原因,这些东西全是绑定在一起的。感谢班长和网校其他给我送过“鲜花”和评论的家长,你们的支持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