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核心素养家培养 返回首页

小悦07的个人空间 http://xy.xfxynet.com/?537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陈蕃和徐孺,抗争还是隐逸?以及争议不断的王戎——魏晋名士风流人物系列(一)

热度 8已有 106 次阅读2025-3-6 14:17

字体:

最近班长(萧愚老师)在讲《世说新语》,每天晚上班长讲课的时候,我正好要去学校接孩子,只能一边开车一边听,听得断断续续,也不方便看文稿,里面很多人物都非常陌生,更没时间去细看背景资料,学得相当潦草。学习,对俗事缠身的成年人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

但是这课越听越觉得精妙有趣,不好好回顾一下,记录点东西,实在可惜。

前段时间刚好学了一堂的IPO模型,有效的学习一定是个闭环,不管自己消化吸收多少,把它写下来,否则过几天,这些内容很快就会随风而逝,仿佛从来没有进入过自己的脑子。

一个个历史人物,通过萧老师的梳理,瞬间就变得立体鲜活起来,不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符号。

一、陈蕃和徐孺(抗争还是隐逸?)1、陈蕃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东汉名臣,士族代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典故讲的就是陈蕃少年时的故事。陈蕃青少年时不拘小节,房间脏乱,父亲朋友薛勤问他为何不洒扫庭除迎接客人,他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还有“陈蕃悬榻”,他任太守期间,不见客,但专门为徐稚设一张床,徐稚一走就收起来,显示对徐稚的特殊尊重,王勃《滕王阁序》中“徐孺下陈蕃之榻”即指此事。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陈蕃作为清流士大夫的代表,多次上书弹劾宦官,试图整顿朝纲。他甚至与窦武联合谋划铲除宦官集团(“窦武之谋”),却因事泄失败,最终被宦官杀害。陈蕃死后不久,汉末社会危机总爆发。黄巾起义烽烟四起,东汉王朝走向崩溃。

生平经历

早期为官:陈蕃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曾任河东太守。他15岁时便有澄清天下之志,被举孝廉后,任郎中,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后因意见不合弃官而去。经太尉李固上表荐举,陈蕃被授职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

得罪权贵:大将军梁冀派人送信请办私事,送信人假托他事请见,陈蕃发怒将其打死,因而获罪被降为修武县令。后稍得升迁任尚书,又因上疏辨驳朝廷公卿商议遣军队剿平零陵、桂阳山贼造反一事,得罪汉桓帝近臣,被外放为豫章太守。

屡任要职:延熹二年(159年),陈蕃升任大鸿胪,后因上书救李云获罪被罢免回家,不久又被征为议郎,几天之后升任光禄勋。延熹六年(163年),陈蕃被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延熹八年(165年),代杨秉为太尉。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去世,窦皇后临朝,以陈蕃为太傅,管理尚书事宜。

谋诛宦官被害:陈蕃与大将军窦武密谋诛杀曹节、王甫等宦官以清君侧,不料计划泄露,宦官先下手为强,假传圣旨率禁军对抗。陈蕃得知后,率属官和太学生八十多人拔刀冲入承明门抗争,终因寡不敌众被宦官逮捕,并于当日遇害。

政治举措

直言进谏:陈蕃多次上疏劝谏皇帝,批判皇帝乳母赵娆及诸女尚书与外戚勾结扰乱朝政,反对封爵赏赐超过制度、皇宫内宠臣外戚权势过盛等现象,还曾劝谏汉桓帝不要在不适宜的时机驾临广成苑围猎,虽多不被采纳,但体现了他直言敢谏的品质。

公正选举:陈蕃同五官中郎将黄琬共同掌管官吏的选举时,不偏袒权贵,坚持公正选拔人才,因而遭到豪门子弟的诬陷控告。

打击宦官势力:陈蕃深知宦官专权的危害,一直致力于打击宦官势力。他借朝会之机,坚决为受宦官排挤诬陷的忠良大臣如李膺等人申诉,请求汉桓帝宽免他们并提升官爵,还曾独自上疏劝谏汉桓帝断绝堵塞内侍宠臣干预政事之源。

人物影响

树立道德典范:陈蕃以其高洁的品格和刚直不阿的性格,成为当时士人的表率,被誉为“不畏强御陈仲举”,被太学生看做一世之宗,他的言行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匡扶正义的精神,对后世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推动清议运动:陈蕃与其他正直的士大夫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清议力量,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宦官专权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推动了东汉末年清议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宦官势力的膨胀,也为后世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批判提供了借鉴。

陈蕃有点类似清末的谭嗣同,想靠个人力量挽救大清的衰败,明显力小而任重。但这种绝望中抗争的悲剧英雄,精神价值无价。从陈蕃到嵇康到文天祥到谭嗣同,这条精神传承的主线清晰可见,不愧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如果用三个词形容陈蕃:志存高远、狂傲不羁、刚烈。

把这个人用这三个词刻在自己的脑子里。

班长说,学习就是“懂、记、用”这三个字。高手往往都是相通的,这不就是一堂的科学学习IPO模型么?言简意赅!

2、徐孺

徐稚(公元97年-公元168年),字孺子,古豫章南昌(今南昌市)人,是中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名贤、经学家,被后世称为“南州高士”。

与陈蕃的积极入世不同,徐孺以隐逸不仕闻名。东汉中后期的乱象,让士人参与政治的代价极高,因此徐孺多次拒绝朝廷征召,他以“大树将倾,非一绳所维”暗喻东汉政权已无可救药,拒绝为腐朽体制效力。陈蕃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徐孺则是知道不可远离之。

不过,徐孺虽不仕,却在豫章地区广受尊崇(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专设“徐孺榻”礼遇)。徐孺的隐逸并非消极避世,虽不仕,仍关注世道,常以言行影响地方(如调节纠纷、教化乡里),践行“修身齐家”的儒家理想。另一方面,他的人生中融入了道家智慧,拒绝“名缰利锁”,推崇“安贫乐道”,以“不慕荣利”规避政治风险。其“隐而不遁”的姿态(如接受陈蕃礼遇但拒官),体现了士人在乱世中调和理想与现实的中庸之道。其形象被后世(如王勃《滕王阁序》称“徐孺下陈蕃之榻”)符号化为“乱世清流”的永恒象征。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徐稚自幼聪慧,9岁时就展现出非凡的辩证思维。曾拜江夏大儒黄琼为师,15岁时前往槠山拜大学者唐檀为师,系统学习《颜氏春秋》《京氏易》等。

屡拒征辟:徐稚“四察孝廉、五辟宰府、三举茂才”,还曾被“请署功曹”“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两次被皇帝以安车、玄纁、蒲轮等隆重礼节征用。朝廷公卿曾多次举荐他,如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徐稚等人,汉桓帝便用安车玄纁,备礼召请,他都不出仕。

名士交往:徐稚曾与郭泰交游。郭泰母亲去世,徐稚前往吊祭,在庐前放生刍一束后离开。徐稚对好友陈蕃也极为敬重,但陈蕃与外戚、大将军窦武共谋扫除宦官势力事败被害后,印证了徐稚“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的先见之明。

思想与成就

道德思想:徐稚一贯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人们尊称为“南州高士”和“布衣学者”,其为人恭俭谦逊,不趋炎附势,对当地乡风民俗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得当地民风淳朴,有失物者悬以相还,道不拾遗。

学术成就:徐稚对经学、哲学、天文、算数、历法等有深入研究,在太学深造期间,对儒家学说的经典之作烂熟于胸,融会贯通,同时对其他学问也驾轻就熟,通晓天文地理、星算河图,了解气象知识,掌握日月星辰运行规律。

历史影响

精神象征:徐稚作为“人杰地灵”的典范,为后世所传颂和敬仰,激励着后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士”形象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范例,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就有“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名句。

文化传承: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园、孺子亭等均是以徐孺子的字号命名的,还有许多地方修建了徐孺子祠堂、高士台等纪念建筑,北宋诗人黄庭坚、散文家曾巩等都曾拜谒徐祠并留下作品。

在清议人士看来,徐孺是一个道德标杆。他的隐逸被赋予“高洁”意义,成为对抗污浊政治的象征力量。这很符合人性,选择抗争的注定是少数,而投机又让士人不齿。因此徐孺的选择遍激发起士人的共情,中庸为底色的隐逸,便受到了推崇。

班长把士人阶层分为三种类型:

抗争派(如陈蕃):试图以政治行动匡扶社稷;

中庸派(如徐孺):以隐逸行为进行无言抗争;

投机派(如王戎):依附权贵,丧失士节。

毛主席说过,左、中、右在人群中是一直存在的。除了沙漠,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

距离陈蕃、徐孺和王戎所处魏晋时期,2000多年后的今天,确实依然如此。

二、争议不断的王戎3、王戎

王戎(公元234年-公元305年),字浚冲,魏晋时期的重要人物,为“竹林七贤”之一。

个人生平

出生与家族背景:王戎出生于公元234年,字浚冲,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白沙埠镇)人。出身琅玡王氏,祖父王雄曾任幽州刺史,父亲王浑任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

早年经历:自幼聪慧,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吼叫众人皆惊,唯有他神色镇定。还曾与孩童玩耍,见路旁李树果实多而不摘,言“树在路边而且果实那么多,一定是苦李”,众人验证果然如此。少年时与阮籍成为忘年交,是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仕途生涯:初袭父爵,后为荆州刺史、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参与西晋灭吴之战,战后以功封安丰县侯,人称“王安丰”。历任侍中、光禄勋、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位列三公。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王戎被牵连免官,后被起用为尚书令,再拜为司徒。永安元年(304年)七月跟随晋惠帝司马衷北伐,兵败后随帝回到洛阳。同年十一月,晋惠帝被挟持迁往长安后,王戎逃奔郏县。

病逝:永兴二年(305年)六月初四(7月11日),王戎在郏县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谥号为“元”。

思想与特点

思想复杂:崇尚老庄,善于谈玄,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与嵇康、阮籍等人不同,他不拒绝入仕司马氏集团,在崇尚自然的同时并不反对名教,是竹林七贤中思想较为复杂和矛盾的人物之一。

至情至性:重视自身情感,儿子王绥去世,他悲痛万分,认为“圣人不动情,忘情世外;最底层的人谈不上为情所牵挂;而对于感情最专注的,正是我们这一类人”。

为人悭吝:生性喜好谋利,大量收购园田及水力磨坊,遍及天下。积聚财物不计其数,常自执算筹,昼夜计算。女儿向他借钱未还时脸色难看,女儿还钱后才高兴。侄儿结婚送单衣,婚事办完后又要回。家里卖好李子,怕别人得到种子,卖时总在果核上钻个孔,被世人嘲笑。

人物评价

魏晋时期:钟士季评价他“阿戎了了解人意”“王戎简要”;《世说新语·德行篇》称“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王济说他“王戎谈子房、季札之间,超然玄著”;裴楷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阮籍赞其“浚冲清赏”;戴逵认为“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于是在矣”。

唐代:《晋书·列传》评价王戎“浚冲善发谈端,取容于世,旁委货财”“浚冲居鼎,谈优务劣”。

宋代:徐均在《王戎》中写道“清虚外托内营财,手运牙筹亦富哉。不料晋朝名位上,士风如是亦堪哀”,讽刺西晋名士作风。

明代:《智囊全集》捷智部评价王戎年少聪明。

王戎出身琅琊王氏(之后成为东晋第一豪门,“王与马,共天下”这个王,就是琅琊王氏)。优越的出身与早慧的才华,使王戎早早跻身名士之列(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世说新语》记载其观虎不惊,道边识李等轶事,展现了他冷静理性的性格。成年后,他加入嵇康、阮籍等人的交游圈,成为“竹林七贤”中最年轻的一员。此时的王戎,与友人纵酒清谈、蔑视礼法,俨然一副超然物外的名士姿态。

尤其这个“道边识李”的故事,跟西风大叔经常说的“容易赚的钱,凭什么轮到你来赚?”以及达叔说的“生意是分层的,留给普通人的,只有细碎且辛苦的生意”,简直异曲同工。但王戎说路边李必是苦李的时候,居然只是个七岁的小孩儿,好扎心。

然而,随着司马氏代魏、西晋立国,王戎的选择逐渐转向现实。他并未如嵇康般以死抗争,也未效仿阮籍的佯狂避世,而是选择出仕为官,历任吏部尚书、司徒等要职。这一转变,成为后世批评其“投机”的起点。

王戎深谙门阀政治的规则。他早年攀附贾充,后来又示好贾后。在“八王之乱”中,王戎多次在诸王间周旋。例如,当赵王司马伦篡位时,他佯装疯病逃脱迫害;东海王司马越掌权后,他又迅速归附。这种“见风使舵”的策略虽保全了性命,却也招致“无节操”的骂名。

王戎对财富的执着同样也饱受非议。《晋书》记载他“性好兴利”,广置田产、算计锱铢,甚至卖李钻核以防他人得种。这些行为在崇尚清高的魏晋士风中显得格格不入,但也折射出门阀士族对经济根基的重视——乱世中,财富往往是比官职更可靠的保障。

“八王之乱”的十六年间(291-306年),中央权威奔溃,宗室诸王互相屠戮,官员稍有不慎便遭灭族。王戎的“投机”,某种程度上是乱世中普通人的求生本能——与其说他是主动钻营,不如说是被时代洪流推着前进。

与嵇康、阮籍等早期玄学家不同,王戎身处玄学与名教逐渐合流的时代。他的务实倾向,恰是“自然与名教合一”思潮的实践——既追求个体适性,也不排斥世俗功名。

后世对王戎的批评,多源于对其“竹林七贤”身份的期待。人们更希望看到一个坚守清高的名士,而非精于算计的官僚。若抛开道德滤镜,王戎的选择或许更接近普通人的真实面貌。

若仅以道德标准评判王戎,难免流于片面。他的选择,实则与西晋特殊的政治生态密不可分。王戎是琅琊王氏的族长,作为一族之长,家族责任迫使他无法真正退隐,他必须通过仕途维系家族地位。这种压力在“上品无寒门”的晋代尤为沉重。琅琊王氏后来成为东晋第一豪门,王戎应该属于奠基者。

王戎既能清谈玄理,亦懂经营实务;既有名士风流,亦有凡俗欲望。他的“投机”也是门阀政治的一种生存法则:在权力更迭频繁的西晋,固守立场往往意味着毁灭,灵活变通反而可能延续家族命脉。

王戎的一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西晋士人的集体困境。在那个“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生存本身已成为一场艰难的博弈。将他简单贴上“投机者”的标签,或许忽略了历史情境的残酷与人性的多面。今日重读王戎,与其苛责其“失节”,不如将其视为理解乱世生存逻辑的一把钥匙——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每个人都不得不在妥协中寻找出路。

后记:

不管是志存高远,一心想要匡扶社稷,铁骨铮铮,一生都在抗争的陈蕃;还是选择隐而不遁,淡泊名利的徐孺;亦或是背负家族责任,忍辱负重,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的王戎。每种选择,没有优劣之分,完全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读到此文的你,会怎么选呢?

 

 

 

 

 


路过

鸡蛋
8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冀ICP备17016543号

GMT+8, 2025-4-5 03: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站长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