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透!2025年段永平访谈:养育、择业、处世的3个底层逻辑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分享过一篇达叔写的雪球方三文采访段永平的文章,激起了我对这个访谈的兴趣,周末特意找出完整访谈看了一遍。
比起他人的解读,自己亲身感受的细节和共鸣点,终究更真切。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01
安全感是一切理性的前提
段永平认为,你小时候在哪条河里摸过鱼,对你能有什么帮助,这很难讲清楚。他家里也有哥哥有妹妹,大家性格也各不一样。父母到底有多大的帮助,其实也不知道。
不过呢,他的父母对孩子们很好,也没有太多的要求,所以他比较有安全感。不用怕这个怕那个,很多东西他可以自己做决策。他从小就很习惯自己做决策,这一点可能跟父母有很大的关系。
他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也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求小孩,孩子想玩,那就玩吧。但是边界的东西要告诉他,什么东西你是不能做的,这个很重要。
总之,在他看来,环境、父母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或许没那么重要,但对小孩来说,安全感很重要,没有安全感,人很难理性。
肖工想起女儿说过,小时候家旁边有个大超市,超市的一楼有个蛋糕店,每次从那里经过,都特别想吃里面的蛋糕,但是怕大人不喜欢,不敢开口要。在孩子心里,其实都害怕因为自己做得不好,得不到大人的喜欢。
偏偏有些大人,总是喜欢跟孩子说,你要乖哦,要听大人的话哦,不然我们就不喜欢你了。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内心该多缺安全感。
那些要求孩子听话,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标准去长大的父母,往往越用力,越养不出阳光自信的孩子。
班长以前就总结过“有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爱”,或者叫“功利爱VS纯粹爱”。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做到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呢?
不会因为“我养你小,你养我老”你将来对我有用才爱你,也不会因为你乖巧听话能给我提供情绪价值才爱你,或者因为你聪明伶俐能给我挣面子才爱你,只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
或许有些父母内心对孩子的爱并没有这么功利,但是他们的表现,在孩子看来就是需要有一堆前置条件,只有孩子满足这些条件后,父母才是满意的,才是和颜悦色的。
有人说,钱总是流向不缺钱的人,爱总是流向不缺爱的人。被爱滋养长大的人,才会有爱,才会懂爱。
太多的孩子在这种“有条件的爱”中长大,其实从孩子的视角看来,这不是爱,是束缚与驯养。这大概也是现在的小孩心理问题特别多的原因之一。
02
做喜欢的事,更要会“学习”
段说自己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在少年时代没什么目标,甚至连把生活过好的想法都没这么想过,不是那种自己非要干点事情,成就点啥的人。他觉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挺重要的,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比较开心嘛。
他本科学的工科,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作,对从事的工作其实也没有那么的感兴趣,后来就考了个经济类的研究生,也是想换换口味。人是在探索的,想办法找自己喜欢的东西。
大学里头,最主要的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就是你怎么去学习,建立起一个信心——碰到不懂的东西的时候你是可以学会的,这样的话,你对未来的恐惧就会少很多。不然你什么都很害怕,比如说学习用个智能手机、打字都不敢尝试,其实没什么的,那就学一下呗,其实很快就学会了。养成学习的习惯很重要。
学到的具体知识其实没那么重要,现在不记得当初都学了什么,但是学习的方法和这种能够学会东西的信心很重要。你碰到什么东西不会害怕,会想着去学习,而不是感到恐惧,很多人应该是恐惧的。
这一点肖工确实也深有感触。我以前一直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并不擅长人际交往,也不太懂人情世故,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做市场开拓类工作。上次肖工的老同学也说:“我是真的没有想到你现在居然会做销售。”
但是当我面临独自运营一个事业部,需要自生自灭,自负盈亏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跨出了这一步。我不喜欢退缩,坚信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
有人跟我说,我不想做销售,因为我不喜欢喝酒应酬。其实,销售绝对不是喝酒应酬,而是建立信任、交换价值。
我觉得想清楚——客户需要什么,你有什么,你要什么——这个三个问题,基本就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好销售工作,不必为了工作委屈自己。
建立信任的方式有很多,不是一定要靠喝酒打牌。像肖工的商业偶像达叔,他说他基本不参加5人以上的饭局,做销售时也不跟人喝酒打牌,照样年年拿销冠。
达叔还提出过一个概念,要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联想。什么是个人品牌联想?联想就是想象,就是别人一想起你就跟某个事情建立起联系。
他说他有个朋友,把自己经营成了一个爱打牌的人,谁想打牌都想起来叫上他。最开始年轻的时候爱玩,每次陪领导打牌还挺开心。但后面慢慢就打不动了,经常得陪到半夜深更,身体吃不消,又不好意思走,更不好一开始就拒绝,怕领导想以前每次喊你都挺积极,现在怎么喊不动了,啥意思?
达叔就从不参与这些事情,想不去就可以不去,没人会把他跟打牌喝酒联想到一块,但是赚钱的事情,开拓新市场的事情大家都容易想到找他,因为他的兴趣爱好就是赚钱且特别擅长开荒,是一把相当锋利的刀。
段永平说他有个习惯,不合适的东西就要赶紧离开。他觉得北京对他来讲不合适,待着不舒服,广东怎么样他并不知道,那不去永远不知道,但是他知道他待在一个他不想待的地方,他觉得这个不合理,所以他就离开了。
有很多决策,如果你的决策是基于你很长远的去想,你的未来到底想怎么样子的,你那个决策可能犯错误的概率就会低一些。
很多人说,你去广东,那你将来养老怎么办,我现在这个年龄我养什么老啊,我得先出去看一看。当然,你现在说,那就是我运气好,走对了路,但是实际上,中间很多决策都是因为我觉得现在这个环境我觉得不舒服,我必须要离开。
03
契约之上,信任为先
访谈中谈到段永平当初为什么离开小霸王。他认为最主要还是机制的问题,他觉得不合适,就算当时做得那么好,还是选择离开。
起初大家都是有股份的,大老板最初说三七开,后来改二八了,后来说一九了,但是他招人,他对弟兄们是有承诺的,最后发现他没办法兑现这个承诺,因为一九最后肯定也是会没有的呀,所以后来就决定不干了。
小霸王的问题并不是它没有股份制,是它没有兑现这个承诺。段后来从新干别的事情就没有这个问题,大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彼此有很高的信任。
他并不是因为利益的问题离开,他认为是因为信任的问题。其实他那个时候收入就已经很好了,但是没有太大的意思。当时小霸王分成也是分的,只是将来会怎么样他不知道,它有没有办法建立股份制,有没有让你觉得它这个机制是保障你的,这些都不知道。
就像有些公司给股东分红就好像是恩赐一样,段永平觉得这个没有道理。给股东分红那就是股东本来就该拿的,员工拿到的分红就是员工该拿的,就像我们发奖金的时候,有人说谢谢老板,段认为这话不合适,因为这是按契约发的奖金,你不需要谢我的。
这段话让我特别感动,虽然我认为这本来很正常,但是,真的特别感动。
这次时长约2个小时的访谈,还谈到了其他关于企业经营、投资等方面的话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来看看。
GMT+8, 2025-11-18 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