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班长讲课中提到穿普拉达的女王这个电影,昨天抽时间看了一遍。记录如下:
电影主要围绕两个冲突展开:前半部分是安迪与工作,工作的要求领安迪手忙脚乱,随着安迪个人的成长,由被动变为主动思考工作,工作上获得老板的认可,获得参加巴黎时装周的入场券,此时安迪面临自己内心的冲突:是考虑别人的需求还是自己的进取?底层代码是理智VS情感,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她选择了参加。
后半部分围绕安迪自身的冲突,底层代码是生活VS活着。是选择自己想要的,有爱人陪伴,有自己专业追求的有血有肉的生活,还是选择变成工作的奴隶,尔虞我诈,身不由己的、在聚光灯下的生活。最终安迪选择了回归,摆脱掉名利场,回归生活。底层代码是裹挟VS自主。
典型的醒来的例子,明白了自己的追求。
但是整个观影过程中没有很强的代入感,一直只是在看,而观看《摔跤吧,爸爸》则是完全的代入感。不知道是因为电影类型的原因?还是电影叙事的节奏?亦或是我的心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