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家培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播放

再谈有限与无限:老子解读之八

[复制链接]
班长 发表于 2011-4-12 05: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是《道德经》第47章。译文: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明了天下发生的大事;不用往窗外看,就可以明白万物运作的道理。往往是向外追寻的越远,真正的智识反而越少。所以圣人不用实践就可以知道结果,不用眼睛去看就能明察秋毫,不去刻意施为,因循自然就能大功告成。

解读: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点是毫无疑问有道理的。
老子这段话看起来有点儿违背常识。但对老子的话千万不要较真,

比如这段话,不妨在前面加上一个前提:有时候如何如何……
这样看起来就显得不那么绝对了。

老子说的这段话,我觉得就是在谈“有限和无限”,
圣人可以抓住那些有限的东西,主线的东西,道的东西,然后举一反三,进而把握无限的东西。

有句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的时候,在千里之外的延安,凭借有限的信息运筹帷幄。
他对军事之道和政治之道的把握,高出寻常人一筹。

什么是政治?毛泽东说,政治的智慧,就在于怎么令敌人越来越少,令同志越来越多。
什么是军事?毛泽东说,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三言两语,就把事情的本质说清楚了。

真理应该是朴素的,单纯的,应该建立在简单的常识和逻辑上,
不应该故弄玄虚,让人越看越糊涂。

毛泽东没有读过军事学院,也没有长期在一线带兵打仗。
但那些身经百战的将军都对他佩服有加。
关键还在于,他在把握主线方面有着超越常人的能力。

一流人才能够在混沌中抓主线,看本质,
二流人才能够根据一流人才的成果,辨别出什么是好的路线,什么是差的路线。然后跟着好的路线走。
三流人才自己抓不住主线,又无辨别力,只好随波逐流撞大运。遇到贵人可能会走的不错,遇到小人、坏人可能就要倒霉了。

附:《有限和无限》

散文小说,诗词歌赋有多少?千千万万……
自然生物,历史事件有多少?千千万万……

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限。
即便是世界级的名著,也有成百上千。

如果没有能力抓住主线,即便皓首穷经,最终也没有多少能力可言。

在信息爆炸时代,读书多未必就是好事。
读书一定要有一个主线意识。

动物植物的数量是无限的,但动物植物的类别是有限的。是受到进化规律制约的。
历史事件是数不胜数的,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有限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自然现象是变化无穷的,但自然现象背后的运行规律是有限的。牛顿,爱因斯坦是这些有限规律的发现者。

此外,

知识是无限的,但考试的知识范围是有限的,是受到考试大纲制约的。
文学作品是无限的,但文学艺术的母题是有限的。是受七情六欲制约的。因此才有共鸣的发生。
文章是无限的,但文章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表现形式是有限的,是受到逻辑以及审美习惯制约的。
……
我以前提到的铁扇公主也好,捕捉文章的纹理也好,其实思维方式都是一致的,
就是从无限中寻找有限。

规律,因果关系,类别,体系,本质,特点,大纲,题型,方法……
我一看到上面这些词就两眼放光,激动不已。

这些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限性。
也就是说,我把握了这些有限的东西,就能认识和驾驭那些无限的东西了。

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而在于把握了多少“有限”。

就拿做题来说,有人在一个题型下面做了一万道题。
另一个人,每个题型做一百道题,做了一百个题型。也是做了一万道题。

考试的时候,谁的成绩更好?

因此,作为教育者,如果我看到孩子们整天埋首于无限琐碎的知识里,
即便靠着好记性,靠着刻苦勤奋拿了高分,我一点儿都不会感到高兴。

这种高分,是透支体力和精力换来的。是过期作废的,这种学生,没有多少后劲儿。

相反,如果我看到孩子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勤于寻找有限性,勤于进行采蜜式的阅读,勤于捕捉文章的纹理与规律,即便暂时成绩不佳我也会感到欣慰。

因为我知道,这种低分只是暂时的。这种学生后劲儿十足,总有脱颖而出的一天。

评分

参与人数 15美誉度 +15 +5 收起 理由
行行妈08 + 1
硕硕妈08 + 1 好好学习了。
可可01 + 1

查看全部评分

延伸阅读
高级思维专题阅读


娇娇妈妈07 发表于 2011-4-12 08: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1. 规律,因果关系,类别,体系,本质,特点,大纲,题型,方法……
  2. 我一看到上面这些词就两眼放光,激动不已。
复制代码
我着重记住了第一行的字,终于找到和班长有差距的根本原因了,就是以前我看到这些词儿的时候两眼无光,麻木不仁,从未激动过{:soso_e127:}

评分

参与人数 1美誉度 +1 收起 理由
行行妈08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佳乐2009 发表于 2011-4-12 06: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soso_e100:}
我理解有限就是一种归纳总结能力。
有的人擅于把事情铺开,但收拢不了。这就是陷入无限了。
有的人能迅速从杂乱的事情中理出头绪。就是拥有捕捉有限的能力。
皓皓妈04 发表于 2011-4-12 08: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常提醒自己要站高一线,可有时又老是为一些琐碎小事烦恼不已。
是不是天生就缺乏这样一种能力呢,还是女人必然会有这样的局限?
远远妈06 发表于 2011-4-12 08: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信息爆炸时代,读书多未必就是好事。”这句话我太赞同了。
对小孩来说,现在可供选择的书太多了,可学的东西也太多了,如果想把所有好的书都读完,想把所有东西都学会,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的知识太容易获得了。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个人一辈子读了很多的书,家里满是书,可是却一事无成。对小孩的教育,我觉得也要引以为戒。
微笑2000 发表于 2011-4-12 08: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这段话看起来有点儿违背常识。但对老子的话千万不要较真,”

最近也在看《道德经》,到这章,觉得难受,说不通,就放下了。

幸亏萧老师解读,得以好好再体会。谢谢。

评分

参与人数 1美誉度 +1 收起 理由
花落水影04 + 1 我以前超爱《道德经》,但现在不那么爱了。 ...

查看全部评分

丁丁04 发表于 2011-4-12 08: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来越有些明白了。
教会孩子捕捉的本领。
睿睿妈99 发表于 2011-4-12 09: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规律,因果关系,类别,体系,本质,特点,大纲,题型,方法……
我一看到上面这些词就两眼放光,激动不已。
{:soso_e113:}记在笔记本上了,要经常拿出来复习!
花落水影04 发表于 2011-4-12 11: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人可以抓住那些有限的东西,主线的东西,道的东西,然后举一反三,进而把握无限的东西。

《道德经》里有个默认的前提,就是在人们都掌握了“道”的基础上,万事迎刃而解。

没掌握“道”,就以为自己“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明了天下发生的大事;不用往窗外看,就可以明白万物运作的道理。往往是向外追寻的越远,真正的智识反而越少。”,结果自然是可以想象的出的。

可惜读经的人太多,掌握前提的人太少。

评分

参与人数 2美誉度 +2 收起 理由
可可01 + 1
芊纤2005 + 1

查看全部评分

踏莎行02 发表于 2011-4-12 11: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确提出“有限与无限”的思想,让人豁然开朗。
这是班长教育思想中又一闪光点。
呵呵,相当佩服,五体投地般。
轩仔妈95 发表于 2011-4-12 14: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3:}
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而在于把握了多少“有限”。
风中玫瑰06 发表于 2011-4-12 14: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在思考道德经,不能提前说话。

总觉得道德经的理解应该不是字面的理解。否则有好多说不过去。
淘淘2008 发表于 2011-4-12 15: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第一次头脑这么清晰,豁然开朗:原来是这样!{:soso_e113:}

我是看到班长的文章“两眼放光,激动不已”{:soso_e120:}
可可01 发表于 2011-4-15 16: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规律,因果关系,类别,体系,本质,特点,大纲,题型,方法……
这有限的“道”,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不是很容易摸索出来的,它的基础需要厚实的积累。
有限与无限,更多是家长需要有的意识,才好将孩子引往这条道上
小方舟04 发表于 2011-7-12 16: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因为他找到了规律。
绎静妈98 发表于 2011-7-12 16: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规律,因果关系,类别,体系,本质,特点,大纲,题型,方法……
这些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限性。
也就是说,我把握了这些有限的东西,就能认识和驾驭那些无限的东西了.
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而在于把握了多少“有限”。
小溪妈06 发表于 2011-7-14 10: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从无限中寻找有限。
若坤妈06 发表于 2012-11-7 22: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悟道的人,从有形有相的我中跳了出去,没有了我执,没有了自我,天下万事万物都在我(大我)之中,所以才会有,不出家门,天下事尽知,不用外求,就知晓万物运作的道理,就像你看你自己的手指,需要别人给你解释它长什么样吗,它是痛是痒吗,我们自己就知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意思是越是外求,离智慧就越远。所以圣人(智慧的)不用事事都去体验、尝试,没亲眼见过的也知道咋回事,不用刻意的做什么,让事情自然而然的发生,怎样的结果都心甘情愿的接受(这是圣人眼中的成),悟了才真的能活在当下。
鲁尼妈 发表于 2018-2-15 15:13: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规律,因果关系,类别,体系,本质,特点,大纲,题型,方法……
我一看到上面这些词就两眼放光,激动不已。
我着重记住了第一行的字,终于找到和班长有差距的根本原因了,就是以前我看到这些词儿的时候两眼无光,麻木不仁,从未激动过+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冀ICP备17016543号

GMT+8, 2025-9-7 18: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站长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