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班长公众号文章《交流是一种能力》深有感触。
家长的话语权是有时限的,
小学的时候,甜天天跟着后面,让妈妈讲些什么,
有时候即使说的话她不爱听,也不反驳。
刚上初中时,每天放学路上,甜都和我聊学校的事儿,
每每我的回答都是:
这个说的太直白了容易伤人,
那个做法对老师不够尊重,
另外一件事儿就不能委婉点儿吗,
这事儿你该这么做,
诸如此类。
直到有一天,放学路上我们一句话也没说,
问她为何不说话,
她答“无论说什么我都有错,我还说吗?”
刹那间,我悟了。
家长的话语权不是无期限的。
之后,我学会了只听不说或少说。
或者,当时只听不评价,过后再说我的观点,
再者,站在她的立场,一起评判某事。
现在,路上时间不够我们聊,
到家楼下了,在车上还要继续聊。
我准备了个小本,记录她给我讲的事儿,
也许今后的某年某月某一天,
当她再看到这些事儿 ,
她会有不同的感触。
班长说的对,
交流是一种能力,
是一种输出的能力,
是一种文化积累,
是一种隐形财富。
我在学习的路上。
附:《交流是一种能力》选
“不少家长的尴尬是跟孩子没话可说了。
孩子小时候,可以喋喋不休的说教,
此时父母拥有话语信息优势,
处于劣势的小孩只有听的份儿。
但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
一旦家长不再有这种信息优势,话语权也就失去了。
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失势是必然的。
一旦家长失去了正向输出的能力,就有可能转为反向输出。
小孩说什么,他都要否定。
这种反向输出,实际上是刷存在感的一种表现。
没有这种反向输出,意味着跟孩子彻底没什么可以交流的了。”
GMT+8, 2025-5-23 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