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德性深化到根深蒂固叫做重。不重则显现不出德貌和威仪来。
(2)达不到根深蒂固,学再多也不牢。
(3)主,亲近、靠近。主忠信,交友要选择比自己更有忠信之风的人。
(4)在学问未根深蒂固之前,不要和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损友混在一起。德性坚固的人则不必如此。如: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学问德性坚固的人,要无人我相,普渡众生。
(5)过则勿惮改。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都是知错能改,这是进步的捷径。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宽大、仁爱、不敢忘本,即民德归厚。
(2)底层代码:连接。与先辈的连接,与身边同宗同源的人连接。(祭祀黄帝的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抑与之?”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
(1)夫子是敬称,做过大夫都可以用,非孔子专用。
(2)温良恭俭让,这是儒家所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准则。后泛指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3)底层代码:内求VS外求。内求如孔子,做好宅心仁厚,别人主动跟他说;外求的人可能到处去钻营打听。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三年无改,指可改可不改的事儿。必须要改的,也要因时宜而定,不可拘泥于小节而费大事。
(2)睹物思亲、犹如在身旁,不忍更改的追思,这是圣人所看重的。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礼,是次序秩序。所谓礼貌,是当敬则敬、当平则平、当亢则亢,过犹不及是失礼。
(2)先王的教化、礼制,看起来繁文缛节,目的是让人祥和,慢慢地长养正气。
(3)知和而和:造作外表的和善、和缓的样子。乡愿,德之贼。
和为贵,不排除斗(辩证法)。弹性思维,中和,权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