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世说新语课,印象最深的不是该书中的篇章,而是班长对范滂的延伸阅读,“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这句话的确烧脑,通过班长的提示,绕了好久才理解,昨天还是似懂非懂,早上醒来就想起这句话,心里一个激灵突然想明白了。
继而对范滂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兴趣,通过deepseek提问,一步步就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度的学习。首先了解其背景及其后代的情况,发现并未有关于其后代的历史记载,只知有一子名范基。说明范滂死后,其后代也因而未能有所作为,在当时的背景下,范滂英年早逝,其幼子能存活下来已实属不易,要有所作为更是奢谈。
1. 当时的事件记载
《后汉书·党锢列传·范滂传》原文节选: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补充:范滂母说”与李、杜齐名“,此处指李膺和杜密。三人还有郭泰均于公元169年被捕和被杀或自杀。(李膺和杜密列“八俊”, 范滂和郭泰列”八顾“)。
2. 问deepseek对这句话解读。- 回答:
范滂临终前对儿子所言“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是一句充满道德张力与人性矛盾的遗言,需结合其历史背景、个人境遇及儒家伦理观念进行解读。以下分层次阐述其内涵:
一、字面矛盾与深层逻辑
1. 悖论式表达:
表面上,范滂的话呈现矛盾——既说“欲使汝为恶”,又言“恶不可为”;既言“使汝为善”,又谓“我不为恶”。这种悖论实为对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的控诉:
- “使汝为恶”:若教导儿子同流合污(如依附宦官),或许可保全性命,但“恶不可为”——因道德底线不可逾越。
- “使汝为善”:若坚持正义,则儿子可能重蹈自己覆辙(被权贵迫害),但范滂自身“不为恶”——因自己的选择已证明坚守善道的正当性。
2. 父子命运的悲剧性循环:
范滂的困境在于,无论教导儿子选择“善”或“恶”,都面临两难:
- 为善则死:如自己一般因正直招祸,家族延续可能断绝;
- 为恶则耻:违背毕生信念,虽苟活却辱没名节。
此句实为对专制暴政下士人“无路可走”的悲鸣。
二、历史语境:党锢之祸与士人精神
1. 党锢之祸的压迫:
东汉桓灵时期,宦官集团对清流士大夫展开残酷清洗(“党锢之祸”)。范滂因弹劾贪腐、抨击时弊被列为“党人”,最终被迫害致死。其遗言反映了士人在高压政治下的集体困境:坚持道义必遭屠戮,妥协求生则丧失人格。
2. 儒家伦理的践行:
范滂的抉择深植于儒家“杀身成仁”的传统。他对儿子所言,实为对孟子“舍生取义”的呼应:
- “恶不可为“:即使面临死亡,亦不可违背仁义(《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我不为恶”:自己以死明志,证明对善道的忠诚,成为子孙的精神标杆。
三、教育观与家族传承
1. 身教重于言传:
范滂未直接命令儿子“为善”,而是以自身就义之举传递价值观。其言外之意是:
- “若我教你为恶,我自身已成恶人,何以教你?”
- “我以死守善,你当以生继志。”
这种沉默的身教,比直接的道德训诫更具震撼力。
2. 对后代命运的无奈:
范滂深知,自己选择赴死后,儿子可能因“党人之后”的身份遭受歧视甚至迫害。他无法为儿子指明一条安稳之路,只能以悖论式语言表达对现实的愤懑与对儿子的歉疚。
3. 列举古今名人对范滂此句的解读:
1)宋·苏轼《苏轼文集·范滂传论》
苏轼幼时即以范滂为楷模,其母程氏曾以《范滂传》教之。他在《范滂传论》中评道: “滂临刑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此其意岂以死生祸福动其心哉?盖悲夫世之君子,欲为善而不可得也。”
苏轼认为,范滂的遗言并非纠结于生死,而是哀叹在乱世中“为善”的艰难,表达了对士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切同情。
2)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七》
王夫之在分析东汉党锢之祸时,借范滂遗言批判专制暴政:
“范滂谓其子曰:‘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呜呼!滂之死,岂独滂之穷哉?凡为善者,皆无地以自容矣……人主以刑戮钳天下之口,而忠臣志士之血,终不可涤。”
他强调,范滂的悲剧是皇权压迫下士人集体困境的缩影,暴政使“为善”成为绝路。
3)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
赵翼以史学视角剖析范滂遗言的悲壮性:
“范滂临终诫子语,极沉痛。盖当禁锢虐政,善类无遗,为恶则辱先,为善则覆宗,故其言如此。此岂独滂一人之哀鸣,亦千古志士仁人所同声一哭者也!”
赵翼指出,范滂的遗言不仅是个人绝笔,更是历代仁人志士在专制压迫下共同悲剧的写照。
4)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
顾炎武从儒家伦理角度解读范滂的抉择:
”滂之就狱,其母与之诀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滂跪受教。观此,则知范氏母子皆以死守道为当然……‘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者,以身殉道,示子孙不可屈节也。”**
他认为范滂以死明志,旨在为后代树立不屈的榜样,其遗言是对“道高于身”的实践。
5)近代·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东汉士风篇》**
梁启超将范滂视为“精神武士”,评其遗言:
“范滂之训子,矛盾其辞而悲怆无极。当举世混浊,为善则蹈死,为恶则丧心,此诚志士之穷途。然惟其以死拒恶,中国士脉赖以不堕,其言虽若自嘲,实乃垂训万世!”
梁启超强调,范滂的遗言表面自嘲,实则通过牺牲精神维系了士人风骨,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种。
6)现代·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
鲁迅以冷峻笔锋揭示范滂遗言背后的历史荒诞:
“古人说:‘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看起来是教训儿子,其实是骂尽了古今权贵。因为好人做不得,一做便要被杀;坏人却又不屑做——于是只剩下沉默或死亡。”
鲁迅犀利指出,范滂的遗言是对专制社会“逼良为娼”逻辑的控诉,直指传统政治文化的痼疾。
7)现代·钱穆《国史大纲·东汉士族》
钱穆从文化传承角度解析范滂遗言的意义:
“范滂临终语,非止训子,实为汉晋以下士族精神之张本。彼以一身之死,明善恶之界,使后世知士节不可侮。虽其子寂寂无闻,然此一语,已足激荡千年矣。”
他认为范滂的遗言超越了家族范畴,塑造了士大夫“以道抗势”的精神传统。
这一轮下来,范滂这一人物形象已经深刻地印在脑海里,是不会忘记的了。
Deepseek真的是学历史和古文的好帮手。《世说新语》出现的人物太多了,并且每一章的人物都是跨了几代人的,记都记不来,我通过deepseek把东汉末年到东晋期间的高频出现的人物进行了总结整理,整理成表格,这样读到某个人物的时候就查一查所处的年代及同年代相关的人物,帮助理解。
古文要学习需要花时间,这几天我几乎每天都花2-3小时阅读世说新语,理解字词,查询资料,但也只是仅仅能跟上班长课程的节奏。一般是先自己把故事读下来,对相关人物有个大致印象,这样才能在班长讲课的时候集中精力听分析,底层代码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