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带领孩子背诵唐诗,感觉比之前单纯自己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要给孩子讲,所以我自己得先熟悉这首诗,理解这首诗。有几个晚上,我睡觉都梦见自己在背唐诗。
小时候,因为记忆力好,对于唐诗的内容、翻译、表达的思想都是死记硬背的,根本没有真正融入诗中的意境,这也直接导致我一直都不喜欢读唐诗。
直到现在,在网校学习,我重新品味唐诗,品味大诗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境界,才真正体会到唐诗的美好和伟大。
底层代码的学习属于理性思维,唐诗的学习是感性思维。学习唐诗,一定要打开五官,用心去感受诗中的意境。
有一天在背杜甫的绝句漫兴其五时,我怎么都想不到第三句是什么,我不停地在心里默念着“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这两句,企图通过语感回忆起下一句,可试了多次仍是想不起来。后来,我终于放弃了,我试图从诗意去猜测,用心体会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意思,心想,假如我是诗人,接下来我会写什么呢?
我分析,开头的肠断二字,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是伤感的,惆怅的,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是感叹韶华已去,青春不在,诗人为什么要感叹呢?是有壮志未酬的意思吧。 想到这,我瞬间理解了诗意。我仍记得最后一句是写桃花,那么与桃花相对应的植物是什么?无疑是杨柳,诗人在写春天景象时最爱的两种植物。想到杨柳,就想到“惟解漫天作雪飞”的柳絮随风飞舞的景象,于是我立刻想起了这首诗的第三句应该是“”狂柳絮随风舞”,也理解了为什么诗人要在柳絮前面加上癫狂,在桃花前面加上轻薄,这是在表达他对那些随波逐流,见风使舵的小人的不满啊!自己壮志未酬而小人得志,这是怎样的心痛!
我突然也对班长所说的“触景生情,境由心造”理解得更为深刻了。你看,同样是面对柳絮随风飘舞的景象,在韩愈的《晚春》那里诗人是欢喜的,而杜甫这里是厌恶甚至是愤怒的。同样的物体,却在不同的心境下,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这就是境由心造吧。
我又反复地在心里念了很多遍,边念边想象那种画面。经过这样的一个回忆过程,我大概再也不会忘记这首诗了。
又有一天早上,我在刷牙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我忘了前面两句,但是我想起班长曾经解读过这首诗,这两句表面描写环境的开阔,实际上也写出了诗人心胸的开阔,他一开始心情是不好的,可是当他置身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样的环境时,心情立刻好起来,愁绪很快就被化解了。
想到这,我立刻就回忆起前两句诗是表达自己心情愁闷的,也回想起当时自己学这首诗时想象的画面:诗人站在船头,望着月色,心情由愁闷到开阔,于是立刻想起了前面两句是“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由诗意去回忆诗句,说明我真的理解了这首诗。这样的感觉非常奇妙。在回忆的那一刻,我似乎化身为诗人,来到了诗人所处的那个环境,真切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班长说,学习唐诗,最重要的是打开五官,提升自己的感受力。我越来越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我小时候为什么不喜欢唐诗,因为那是被动的、机械的记忆,给我留下来的是痛苦的回忆。
而只有打开五官,走心地学习,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才能享受学习。
突然又想到另一首诗,张继的《枫桥夜泊》,意境与此诗极其相似,可对比来读。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都是站在船上发愁,然后被自然抚慰。
又想起王维的《书事》,叙事结构与此诗几乎一模一样。正好翻到了班长对这两首诗的讲解,又认真学习了一遍。
《书事》
作者: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第一句,都是讲环境,有点迷蒙的环境。
第二句,都在讲情绪,心绪不佳的样子。
第三四句,都在讲自然之美,诗人在壮美的风景中得到了慰藉,而且“欲上人衣来。江清月近人”这两句,都是把自然人性化了,好像跟人亲近的样子。
两首诗合起来记忆,可编码为“王维昼慵,浩然客愁”。
谈到心情由愁闷到开朗的诗,我又想起了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环境对于情绪调节确实有积极的作用,正如绘本《菲菲生气了》中描绘的那样,当菲菲奔跑在森林里,爬到树上,瞭望广阔的大海时,心情慢慢就平静下来了。
我想到,平时自己经常为一些小事而烦恼,跟自己户外活动太少,心胸打不开也是很有关系的。
下次郁闷的时候,试试像诗人和菲菲那样,跑到一个空旷的地方,接受大自然的疗愈吧。这个列为我待体验的项目。